西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被迫簽訂「人權宣言」,並表態支持制憲會議,放棄君主專制。然而畢竟立場有所差異,導致1791年發生極具關鍵性與戲劇化的王室出逃行動。
行動結果當然是失敗收場,王室成員灰頭土臉地回到巴黎;從此人民對王室改革的信任轉變為敵視,也自此決定法國無法以君主立憲體制走向民主。國王夫婦更於1793年先後在協和廣場上魂散斷頭台。
這副重達14.25克拉的梨形鑽石耳環當時便攜帶於隨行出逃的瑪麗王后(Marie Antoinette,1755-1793)身上。
因為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瘋狂熱愛,鑽石在1660年左右榮登珠寶之王。對應國王的炫耀心態,這時期巴黎珠寶工匠努力追求讓各色鑽石盡享光芒的明亮形切割。到了國王歸天之前,甚至已發展出鑽腰上方可做出32個切面,下方再有24個切面,更加耀眼的成熟技藝。
既然要讓寶石一支獨秀,過往極盡奢華之能事的底座設計,便轉換成隱形底座才不至於喧賓奪主,高級珠寶品牌 Cartier、Van Cleef & Arpels於20世紀初期便以此聞名。
自16世紀延續至17世紀中期,因哥倫布遠航至現今委內瑞拉境內發現大量珍珠而延續150年的珍珠狂潮從此退燒,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視為身分地位象徵的珍珠只能褪下寶座默默退場,獨讓鑽石稱霸至今。
光是路易十四王冠上的一顆小鑽石隨便也要來個10克拉左右,但那是在波旁王朝全盛時期,一百多年後,路易十六再把它贈送給妻子時,或許情意更為珍重,才讓王后連逃亡都要帶著它。
時光荏苒半世紀,1853年時,剛高票當選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的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求娶歐洲各皇室之女到處碰壁後,迎娶容貌更勝家世的毆仁妮皇后(Eugénie de Montijo,1826-1920),這副耳環便是皇帝致贈給妻子的新婚禮物。
然而隨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卻被普魯士給敗得慘兮兮,拿破崙三世一家倉促流亡到英國,歐仁妮皇后也在這兩年間變賣她個人所有珠寶飾品,包含這對鑽石耳環。
歷經俄國公主與珠寶商 Cartier、Harry Winston輾轉易手,耳環最終於1964年由美國名媛 Eleanor Barzin(1909-2006)致贈給史密斯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如今在學會旗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中展出。
瑪麗王后與歐仁妮皇后皆曾以這奪目光彩映襯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並沉浸於丈夫的情意中(雖然拿破崙三世的風流情事也沒少過)。
然而故人已遠,物是人非事事休,僅存璀璨珠寶見證片段歷史,後人也只能依稀想像她們當時不得已割捨耳環時的無奈狼狽樣了。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