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實出發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於1889年5月住進聖雷米療養院,歷經反覆病發暈厥無法作畫的過程,一開始甚至被限制不能外出作畫,只能蹲在院中花圃前畫鳶尾花。此時的梵谷,身體即使承受如此折磨,因為滿腔熱情和固執,卻也開啟個人創作顛峰期。
雖則此前與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1903)同居那兩個月期間,時常被灌輸要畫心中所想,而非眼前所見,說真的,梵谷確實也受到高更影響,但在他心中,始終認為自然主義寫實法則應該永遠是藝術創作起點。
努力畫橄欖樹
聖雷米周圍那片橄欖樹林剛好提供梵谷豐沛作畫材料,光在1889年大約就完成15幅橄欖樹主題作品。橄欖樹沐浴在普羅旺斯豔陽下,枝幹蜿蜒糾纏,顏色也不斷變化。梵谷眼中的橄欖葉閃爍著顏色光芒和灰色色調,映襯於藍天之中,更顯得迷人多姿,怎麼畫都畫不完。
在這幅《橄欖林》(Olive Grove,1889/07)中,為了傳達普羅旺斯盛夏時節酷熱高溫、土壤乾旱炙熱、橄欖樹遒勁姿態,以及園林氛圍,梵谷使用長筆觸描繪樹幹、樹枝和輪廓,至於地面、樹葉和天空則採取短而彎曲的筆觸。
這麼一來,就傳達了炙熱空氣因為局部加熱作用造成空氣流動,結合光線折射或散射之後的視覺效果。所以即使不畫出太陽,我們也能感覺到日照炙烤之下,炎熱空氣似乎跟著震動,整個橄欖園散發無限熱量,大概是可以把雞蛋煎熟那種。
除了不同筆觸變化,梵谷最愛運用對比色了。橄欖樹和天空的藍綠色調,映襯地面的黃綠色調,更加凸顯炎炎夏日裡,橄欖園蘊含無限生機、太陽巨大能量,以及大自然的力量。
《橄欖林》(Olive Grove)
Vincent van Gogh,1889/07
oil on canvas,72.4 × 91.9 cm
Kröller-Müller Museum
source;wiki,public domain
不小心到此一遊
梵谷喜歡在戶外作畫,只要健康狀況運許,他總會背起畫架、帶上畫具,走進大自然取景創作。即使時常得長途跋涉,忍受風吹日曬雨淋,搞得一身狼狽。巴特,他應該不會記得要擦防曬用品(這是重點嗎?
有時受限於某種情況,梵谷還是會乖乖待在室內工作。或者先在郊外起筆,再回到畫室完成。透過現代精密分析,在他的一些作品之中,甚至發現了沙粒、植物種子,以及昆蟲足跡,或者昆蟲本倫。
畢竟普羅旺斯地區每到秋天就會颳起瘋狂的密斯特拉風,即使畫架沒有被吹跑,畫布上沾滿沙塵似乎也很合理。
另外,由於梵谷偏愛厚塗顏料創造如浮雕般的肌理效果,我們大概可以想像,某個冒失鬼悠哉飛行到一半,一抬頭就撞上畫布,然後卡在尚未乾燥的厚厚顏料裡,怎樣出不來的悲劇。
要是幸運一點的話,就像這個傢伙只是留下到此一遊的足跡,悠哉在人家畫布上逛過大街之後,就可揮揮衣袖,只帶走滿腳顏料瀟灑走人。
創作時間比《橄欖林》再早幾天,《橄欖樹》是梵谷對於《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06)的補充研究。也就是說,《橄欖樹》和《星夜》各代表普羅旺斯的白晝與夜晚。
透過這種互補方式,梵谷傳達藝術家得以在現實的基礎上,強化色彩和線條效果,進而超越某些藝術家如攝影般的完美複製行為。這也是他用來回擊高更的理念。
《橄欖樹》(The Olive Trees7)
Vincent van Gogh,1889/06-0
oil on canvas,72.6 x 91.4 cm
MoMA NYC
source;wiki,public domain
《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06)之前總是人潮滿滿。
《橄欖樹》是梵谷對於《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06)的補充研究。也就是說,《橄欖樹》和《星夜》各代表普羅旺斯的白晝與夜晚。這兩件作品剛好都由紐約MoMA典藏。所以到MoMA除了朝聖《星夜》,還要看過《橄欖樹》才完整。
source : Junie Wang
📣講座訊息
◆「名畫裡的時尚Part 1」台中三場講座「主題和內容相同」:
🈵04/13(六)14:30 ~ 16:30。感謝支持,已經包場,路過可以直接右轉謝謝。
🈵04/14(日)14:30 ~ 16:30。已額滿。
🈵05/18(六)14:30 ~ 16:30。已額滿,可前往 Taritsi Archi 打里摺建築藝術 私訊候補
◆05/18活動連結
相關事項聯繫,請洽打里摺
🔔台北講座預告
「名畫裡的時尚Part 1」台北兩場講座「主題和內容相同」:
04/20(六)14:30 ~ 16:30
04/21(日)14:30 ~ 16:30
台北場報名方式近日公布,敬請密切注意。
歡迎事先預留時間,到時後來講座找我玩~🥰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4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