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有著多重涵義,在古希臘神話裡可象徵智慧和自我知識,但另一方面可能指涉的是空虛和自戀,比如因迷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終不可得,衰頹絕望後化成水仙花的美少男納西瑟斯Narcissus。然而鏡子的無暇特質也被拿來暗喻聖母瑪利亞的純淨貞潔特質,在一些畫作中,畫家還藉由鏡子傳達謹慎與真理的寓意。
「阿諾菲尼夫婦」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 或「阿諾菲尼肖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
Jan van Eyck, 1434, oil on oak, 82.2x60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片來源 : 網路
鏡子因為具有反射物體並放大空間之用,一直以來便常被藝術家們拿來取材置於作品中,製造不同效果。最有名的例子或許可說是北方文藝復興大師揚·范·艾克Jan van Eyck(1390-1441)的「阿諾菲尼夫婦」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范·艾克堪稱是將油做為顏料介質的先驅者,不但改善了以往使用蛋清調和顏料時,乾燥速度太快顏料無法相互融合轉化的缺點,也創造出明亮薄透層次細膩的畫面。
「阿諾菲尼夫婦」畫中暗喻貞潔的凸面圓鏡鏡框周圍裝飾十幅耶穌受難或升天圖(後世推敲畫家應該是拿著放大鏡作畫),圓鏡反映出整個房間的景物以創造更大空間;鏡中出現了兩個人,不僅和上帝同時做為這場婚禮誓約的見證者,其中穿紅衣者被認為很可能就是畫家本人,同時畫家在鏡子上方留下〝1434年揚·范·艾克曾在此地〞一行拉丁文字句作為在場證明。
細看這幅作品,色彩層次與細部描寫之精密,都讓人嘆為觀止,別忘了,范·艾克在1441年去世時,文藝復興三傑如達文西(1452-1519)等人都還沒出生。范·艾克對於西方藝術史的影響,絕對非同小可,例如英國最重要的肖像畫家之一 威廉·歐朋爵士Sir William Orpen作品「鏡子」The Mirror便是借用大師手法而作。
「鏡子」The Mirror
Sir William Orpen, 1900, oil paint on canvas, 50.8x40.6cm, Tate, London
圖片來源 : 網路
「鏡子」畫中的戴帽女子Emily Scoble曾是歐朋未婚妻,是歐朋就讀的Slade School of Art模特兒,而畫家本人連同畫架一塊出現在鏡中,鏡中另一女子則身分不明;原來「阿諾菲尼夫婦」中的黃銅燭台於此處則變成了水晶燈。鏡子在這兒,不但顯現出畫家作畫時的狀態,也讓觀者窺見原來被因為空間和視角限制下不可見的角落,形成觀看的另一種趣味。另則他亦運用了荷蘭風俗畫特色和降低色彩亮度的「啞色」技法。
威廉·歐朋爵士Sir William Orpen(1878-1931)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求學與職業生涯都在倫敦發展。因為活潑生動畫風和出色技巧成為英王愛德華七世時最著名的肖像畫家,繪製的對象當然有典型倫敦菁英階級人士,例如名人、富人或者劇院名伶。但有別於當時肖像畫主題多半集中在地主、政治人物、將官或法官等,歐朋擔任英國一次大戰官方畫家時,便親身探訪戰況慘烈的西方戰線,選擇以另一種角度去洞悉世界,像是低階士兵、戰亡將士、德國戰俘等描繪,都是寫實深刻直指人心。
因為職業生涯太成功,歐朋因此獲頒爵位,並賺進大筆財富,光是在1929年,他的收入便高達54000英鎊。除此,他老人家的感情生活可說是精采萬分,元配之外,模特兒真的不算啥,法國情婦、美國富家女、倫敦高級交際花等狠角色都可以算在他的風流帳上。令人唏噓的是,即使人生如此精彩之溫拿(?),歐朋依舊在52歲之際,帶著酒精中毒的孱弱身軀離世。
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自即日起至2018年四月展出『映像:范·艾克與拉斐爾前派』特展Reflections: Van Eyck and the Pre-Raphaelites,恰巧於此間到倫敦一遊的話,或許可前往領略繪畫中的鏡像映像之巧趣。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