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肯定是人體並非必要,卻又最想要的味道吧?如果有一個甜點不能解決的憂鬱,那就來兩個!
夏天逛糖廠吃冰棒,坐在大樹下享受陣陣微風,是很多臺灣小孩愉快又痛快的回憶。尤其是在酷熱天氣裡,各種口味的飲料、冰淇淋或刨冰,簡直是身心靈的完美救贖。
如今臺灣實際運作的糖廠僅存高雄小港、台南善化和雲林虎尾等處。然而從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開始,由於氣候地理條件優勢,臺灣便已開始種植甘蔗並生產蔗糖,作為主要出口商品。可以說,蔗糖為臺灣扮演加入全球貿易網絡的重要角色。
所以,身為正港臺灣倫,怎麼可以不吃甜點!(什麼結論
用糖耍威風
現代人基於健康因素或羞恥心(有嗎),享受甜點之前或許會稍微猶豫一下,本來要吞10個紅豆餅,只能克制一點啃8個。然後補上兩顆馬卡龍和蛋黃酥。
但是人類愛吃甜食的本性可謂源遠流長根深蒂固。
在遙遠的古代,甜食不但滋味療癒也代表歡樂與節慶,尤其中世紀的蔗糖甚至價比黃金高,甚至被認為可治療百病。因為太珍貴,#糖也蘊含社會符碼和階級意識,吃越多糖,就代表人生越是勝利光榮。
來看1457年12月22日由 #法國大主教 舉辦的宴會菜單內容:
第一道:糖雞、幼兔肉佐杏仁糊、酸酒、野味湯
第二道:填陷山羊肉、海鮮佐巴西利檸檬杏仁醬、帶羽小孔雀、糖鵪鶉
第三道:炸雞蛋糕、炸蛋糊麵包片、#糖漬梨、炸柳橙、#果凍、野兔餡餅
第四道:鮮奶油草莓、軟質乳酪和杏仁
你看人家大主教的事業多麼成功,出手如何闊綽,一場宴會從頭甜到尾,完全不手軟。
《有麵包和甜點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Bread and Sweets)
Georg Flegel,1566-1638
Oil on beech,21.8 x 17 cm
Städel Museum
source:wiki,public domain
靜物畫好甜好心機
現藏於法蘭克福施泰德美術館(Städel Museum),由法蘭克福畫家喬治・弗萊格爾(Georg Flegel,1566-1638)所創作的靜物畫《#有麵包和甜點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Bread and Sweets,1633-1636)中,就展示出17世紀早期德意志地區富裕人家的精緻享受,以及滿口蛀牙的原因(欸。
弗萊格爾是17世紀初靜物畫重要代表畫家,直到此時,靜物畫才從肖像畫或歷史畫的背景陪襯,逐漸茁壯成獨立主題。這些靜物畫結合巴洛克藝術對自然事物的精確觀察,以及好奇與理解。
《有麵包和甜點的靜物》畫面裡充滿了甜蜜的味道。遵循北方藝術傳統,弗萊格爾如照片般寫實的精細描繪,以及處處充滿心機的構圖也為當代生活留下許多真實詳盡的紀錄。
這些用來製作甜點的蔗糖需途經威尼斯或安特衛普來到法蘭克福,背後涉及複雜的貿易網絡和文化交流。以威尼斯為例,從13世紀開始便是近東地區蔗糖主要加工地。因此,由糖精煉成的晶體所組成錐形糖柱:「塔糖」(sugarloaf)15 世紀時便出現於威尼斯,又被稱為「威尼斯甜筒」。塔糖也是19世紀晚期方糖發明之前,糖的主要儲存形式。
這就是塔糖本倫。威尼斯為從13世紀開始便是近東地區蔗糖主要加工地。因此,由糖精煉成的晶體所組成錐形糖柱:「塔糖」(sugarloaf)15 世紀時便出現於威尼斯,又被稱為「威尼斯甜筒」。塔糖也是19世紀晚期方糖發明之前,糖的主要儲存形式。通常需要專用的金屬夾才能從夾碎塔糖,取用糖塊食用。source:wiki,cc
法蘭克福施泰德美術館內,遇上一群高中生。認真學習的身影真是太可愛。輕聲細語非常有禮貌。這是東方社會除了日本之外,非常需要的公民素養。
source:Junie,攝於法蘭克福
11世紀由阿拉伯醫生所撰寫的《健康全書》(Tacuinum Sanitatis)中關於糖的插圖。糖不是出現在甜點舖,而是被放在藥店秤重販售。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起流口水
蔗糖並非原產於歐洲,珍貴的甜味如何一步步發展進化而普及?畫作裡的甜點不光是好看好吃,要如何解讀?《有麵包和甜點的靜物》靜物畫裡暗藏哪些符號與意涵?甜點的發展同時也反映出時代變遷、航海貿易、時尚流行與藝術史脈絡。
關於甜味和糖的悠久身世,探究起來肯定比追劇還要精彩又好吃。
本集《美學風格相對論》整個 #甜滋滋好歡樂,請備好小板凳和面紙,跟著我們一起流口水、聽故事。
也歡迎分享甜點紀錄彼此刺激+傷害。
至於羞恥心,當藍是明天再說。
巴黎有太多甜點店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Angelina也是其中之一,在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都可發現它的身影,例如羅浮宮、奧賽美術館、盧森堡博物館等。五彩繽紛,美成這樣,不來一個怎麼可以!
source:Junie 攝於巴黎盧森堡博物館
紐約老牌輪胎指南三顆星餐廳Per Se,和加州另一間三顆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系出同門,都是隸屬於全美最大牌名廚Thomas Keller名下。通常都會有好幾道甜點輪番上陣,這種餐後甜點Petite Fours只是其中一道。那個迷你甜甜圈要命地鬆軟爽口又好吃。簡直逼人太甚!(摔酒瓶
Petite Fours的形式源自於中世紀。12世紀末,甜點dessert單字在英法地區寫作 desservir,有撤去餐具,清理餐桌之意,也就是盛宴的最後一道餐點。 14世紀時的正式餐宴最後都會呈上小糕點、香料酒和糖果蜜餞。1632年dessert被收入字典,意指:新鮮水果、乾果、糖煮水果、糖漬水果。
source:Junie,攝於紐約
維也納最負盛名的「中央咖啡館」內提供各式傳統甜點。左前方圓形紫色這位名為Sisi’s Favourite。號稱是茜茜皇后最愛,由蘭姆酒千層和杏桃果醬所製成。如果這個說法屬實,茜茜肯定是個螞蟻人(認真。
source:Junie 攝於維也納
蘭姆巴巴Baba au Rhum是非常經典的法式甜點。主要是將波蘭傳統海綿蛋糕Kouglof浸泡在蘭姆酒中,讓蛋糕體非常濕潤,還要再搭配鮮奶油一起食用。所以海綿蛋糕、蘭姆酒和鮮奶油是決定蘭姆巴巴美味與否的關鍵。意思是說,如果連蘭姆酒都下得小氣巴拉、偷工減料,那就可以放生它了。
關於蘭姆巴巴的起源,說法有好幾種,但基本上都跟法王路易十五的王后,來自波蘭的瑪麗公主(Marie Leszczynska,1725-1768 )有關係。說法之一,公主1725年嫁入凡爾賽宮時,順便將遜位的國王老爹御用甜點師Nicolas Stohrer給帶進宮廷,蘭姆巴巴因而在法國落地生根。這位甜點師1730年在巴黎開設了自己的甜點鋪,如今本店仍健在,堪稱巴黎資歷最深的甜點鋪。若是來到巴黎,可前往試試最正統的蘭姆巴巴滋味。
隸屬於Chanel的東京米其林二星餐廳Beige也提供品質非常優異的蘭姆巴巴,那個細緻綿密的鮮奶油絕對是天堂。
source:Junie攝於東京
無須遠赴巴黎或東京,在臺灣就可以品嘗到最道地豐美的蘭姆巴巴,而且是在講座中。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2024春季講座《#名畫裡的時尚-Part 1》請來全臺灣最任性的甜點師CLWT不惜血本製作蘭姆巴巴,採用品質最好的麵粉、奶油,以及混波特桶+雪莉桶的陳年蘭姆酒製成。就是為了呼應講座中提到的凡爾賽宮時尚,加上Dress Code:#豹紋或條紋,這才能完整感受18世紀的時尚氛圍啊~
到底有多好吃?想必只要嘗過都是印象深刻,包含我自己。羞恥心速滾不送。
source:Tim Shih,攝於打里摺接待館
#甜點 #蔗糖 #蜂蜜
#文化史 #藝術史 #巴洛克藝術 #靜物畫
◆首播 07/20(六)09:00-10:00
於 好家庭聯播網 臺北、臺中同步播出:
臺北「 #Bravo」 FM 91.3
臺中「#古典音樂台」FM97.7
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program/program/info&program_id=63&program_time_id=4769
◆自首播後一小時,07/20(六)10:00起,可至古典音樂台官網「精選節目」收聽重播。
「精選節目」點這裡: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choice/program_detail&choice_program_id=340
歡迎隨時收聽。然後一直聽一直聽~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建議電腦收聽,音質較佳)
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program/program/info&program_id=63&program_time_id=4769
#古典音樂台 #Bravo
#美學風格相對論
#打里摺建築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4美學風格相對論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若需分享請完整分享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