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1857年,在諾曼地沙灘上與恩師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年)的那場邂逅,印象主義大老-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很可能會成為漫畫家。
然而註定要成為改革時代的大藝術家,莫內因為歐仁·布丹的影響,當時年僅17歲的他逐漸放棄漫畫,開始走進自然,感受陽光與色彩的撲朔變化。
莫內幾乎一生都是〝外光〞(en plein air),也就是〝自然光〞的擁護者。為了在畫布上呈現轉瞬即變的自然光照射下,那些迷離的光影、色調的明暗、閃爍的水光或者流動的雲彩,印象派畫家們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技巧。也因此,他們多數得在室外工作,無論晨昏晴雨,寒冬炙夏。
要實踐外光寫生,除了改革的意志,也需要現實條件配合。幸虧此時膠管顏料、攜帶式畫架已經出現,加上火車運輸促使交通越來越便利,都使得戶外寫生變得容易許多。
儘管更早之前的巴比松畫派(École de Barbizon)前輩們,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 1875)和盧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等人,著重表現平凡題材和自然親密感的特點,都為印象派後進提供了許多重要啟示,然而巴比松畫派下筆時依舊偏向傳統技法,例如循序漸進的暗色調和精準平滑的筆觸。相比之下,印象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的用色繽紛明亮,有時候甚至不調色,筆觸大膽明顯又粗糙不規則。
就古典一派看來,這群臭小子壓根是隨便亂畫或者只是製作草圖而已,但人家印象派卻偏偏覺得作品已經完工,還把它們裱框之後待價而沽了。
如此大膽妄進又背離傳統,無視學院標準,難怪印象派一開始會被腦袋還停留在新古典主義的藝評家給狠狠嘲諷。
幸好,印象派小圈圈的畫家們感情之好,出奇地緊密團結,然後大家的共同特質就是都很固執,尤其莫內和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更是頑固中的頑固,才能一路堅持走下來,成就藝術史的精采篇章。
莫內的藝術創作之路走得有多麼艱辛?
在定居舉世聞名的吉維尼(Giverny)之前,莫內一直都是個苦哈哈不得志的窮畫家,而且明明自己家境小康,繼承家業的話也不至於那麼悲慘。偏偏他就是堅持要畫畫。在那段常逃給債主追,甚至一路落跑到倫敦去的悲慘歲月裡,巴黎近郊的阿壤特伊(Argenteuil)小鎮對莫內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阿壤特伊是莫內展開〝心酸畫家生涯〞以來,首度可以安心定居、專心創作的地方;也是他跟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1847-1879)和長子讓(Jean Monet,1867-1914)
,一家三口度過數年靜好歲月的居所。
熱愛園藝的莫內,以及賢內助卡蜜兒將他們阿壤特伊家園的庭院打理得繁茂美觀,而這裡也成為印象派好朋友們,如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和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等人的聚會並切磋討論之處。
長子小讓出生幾個月後,莫內就為他畫下《搖籃-卡蜜兒和小讓》(The Cradle - Camille with the Artist's Son Jean,1867),記錄兒子襁褓中的可愛模樣。
《搖籃-卡蜜兒和小讓》(The Cradle - Camille with the Artist's Son Jean)
Claude Monet,1867
oil on canvas,116.2 x 88.8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D.C
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of Art
莫內在阿壤特伊家的庭園畫了《小讓騎在他的木馬上》,當時小讓大約五歲。這件作品在莫內生前始終未曾公開展出或出售,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這幅畫作為什麼如此重要?
1914年讓便因病離世。曾經親筆畫下他幼年玩耍的可愛模樣,那是莫內晚年喪子後,得以憶起阿壤特伊靜好歲月的重要憑藉。也是白髮人送走黑髮人的哀慟中,最深切的思念與療癒吧…
《小讓騎在他的木馬上》(Jean Monet on His Hobby Horse)
Claude Monet,1872
oil on canvas,60.6 x 74.3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YC
圖片來源:Junie Wang,攝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莫內對於長子的偏愛顯而易見,例如小讓出生幾個月後,莫內就為他畫下《搖籃-卡蜜兒和小讓》(The Cradle - Camille with the Artist's Son Jean,1867),記錄兒子襁褓中的可愛模樣;也在阿壤特伊家的庭園畫了《小讓騎在他的木馬上》(Jean Monet on His Hobby Horse,1872),感人的是,這件作品在莫內生前始終未曾公開展出或出售,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何況他跟卡蜜兒相互扶持多年,對於一家三口在阿壤特伊美好溫存的時光,感受肯定特別深刻。藉由莫內的畫筆,我們可以見到這位一板一眼的印象派老爹深沉細膩又不捨的愛,那是白髮人送走黑髮人之後,最深切的思念與療癒吧…
《撐傘的女子-莫內夫人與讓》是莫內在阿壤特伊時期的佳作。
從這件作品可以知道當時一家三口有多麼親近,以及卡蜜兒對莫內無怨無悔的愛。這段時間也是卡蜜兒病逝之前最美好的日子。
《撐傘的女子-莫內夫人與讓》(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Claude Monet,1875
oil on canvas,100 x 81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D.C.
圖片來源:Junie Wang,攝於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美學風格相對論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若需分享請完整分享註明出處》
◆本集曲目: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3. 瓷娃娃的女皇
Ravel: Ma Mère l'Oye, M.60 - 3. Laideron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
普契尼:啊!我親愛的爸爸(選自歌劇《強尼·史基基》)
Puccini: O Mio Babbino Caro(from "Gianni Schicchi")
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G大調 - 1. 前奏曲
J. S.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 I. Prelude
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G大調 - 4. 薩拉邦德舞曲
J. S.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V. Sarabande
◆關鍵名詞:莫內、印象派、阿壤特伊、倫敦、普法戰爭、卡蜜兒、小讓、父愛
關於莫內早期遭遇和創作風格,他的感情與家庭生活,還有一家三口在阿壤特伊的溫馨時光,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62集。
首播 08/04(三)20:00-21:00
重播 08/08(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打里摺建築·贊助播出**
#美學風格相對論
#打里摺建築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