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因為鮮濃花色和馥郁香氣而受到歡迎,具有純真、謙虛、永恆和真實的涵義;在基督教義中,也象徵忠誠、靈性、聖母瑪利亞的謙卑。除此之外,歐洲19世紀時,紫羅蘭還代表女性時尚,成為當年法蘭西帝國兩位皇后:拿破崙一世的約瑟芬皇后(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和拿破崙三世的歐仁妮皇后(Eugénie de Montijo,1826-1920)最愛花卉。
到了馬奈手裡,紫羅蘭成為傳達真摯情意的方式。然而我們很難確定那是純粹友誼或欣賞之意,或同時夾雜了更多不可說的秘密?
《紫羅蘭花束》(Bouquet of violets)是印象派祖師爺-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1872年所作,尺寸很精緻,大約是27 x 22公分。如此小件作品不太可能是接受委託才繪製,而是蘊含更自發、私人、親暱的用途。事實上,這束靜靜綻放於桌上的紫羅蘭,就是馬奈送給印象派第一位女畫家-貝絲・莫莉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的禮物。
畫面裡,紫羅蘭與一把紅色扇子擺放在一起,扇子的長柄成形成對角線構圖,右邊還有一張展開的白色信紙。信紙上隱約可見寫著〝A Mlle Berthe—E Manet〞。
〝Mlle〞為法語Mademoiselle(小姐)縮寫,即英文中的Miss,通常用來稱呼未婚女子。由此可知,莫莉索此時仍單身未嫁。在那個年代,像莫莉索這般出身高等中產階級的淑女年過30歲仍未婚,並且決定以藝術為志業的獨立女性非常罕見。
雖然只是小小一束,但馬奈使用各種層次的藍色調堆疊出紫羅蘭動人的美感。面對光源的花束上間雜幾許白色斑點,那是紫羅蘭花芯,同時也呼應了一旁紙張的白色,完美構成了整體畫面。馬奈的精心之作,象徵他與莫莉索之間深厚的情誼,或許還傳達了他對莫莉索的愛意?
《紫羅蘭花束》(Bouquet of violets)
Édouard Manet,1872
oil on canvas,27 x 22 cm
Location: Private Collection / 圖片來源:wiki
自從1867年在羅浮宮畫廊中,透過另一位畫家-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1836-1904)引薦,馬奈認識了當時正在臨摹魯本斯作品的貝絲・莫莉索和姊姊愛德瑪(Edma Morisot,1839–1921),從此相見恨晚的兩人便結下不解之緣。
莫莉索的父親是高級公務員,曾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 Arts)學習建築,母親則是洛可可代表畫家-弗拉哥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的親戚。作為資產階級人家的女兒,莫莉索姊妹自小就有機會學習藝術,只是愛德瑪因嫁人中斷,而小貝絲卻始終堅持,即使以33歲〝高齡〞結婚後,仍舊作畫不輟。
馬奈與莫莉索兩家背景相似,又同行於藝術創作之路,尤其馬奈當時早已因1863年『落選沙龍展』(Salon des Refusés)而聞名畫壇。對於藝術事業剛起步的莫莉索來說,即使她1864
年,僅23歲時便已入選官方沙龍展,才能獲得肯定,然而能夠結識馬奈這位深具理念又風度翩翩的前輩,當真是開心得很。
你知道的,就是小女生遇上偶像那種興奮與崇拜,讓她無法壓抑,深深迷戀那種。
於是兩人來往頻繁,迅速打得火熱,欸,密切。莫莉索開始加入馬奈家裡每周四晚上固定的沙龍聚會,不過當然是在母親陪同的情況下→好人家的女兒才不可單獨外出遊蕩哩。
由於太欣賞莫莉索的才華與美貌,很快地,莫莉索幾乎動搖了馬奈原來偏愛的麻豆-維多利亞・莫涵(Victorine Meurent,1844-1927)地位,成為馬奈繪畫、素描和版畫作品裡的主角。他為莫莉索畫下的肖像畫從1868年到1874年莫莉索嫁人為止,大約有12幅。
莫涵又是誰?她就是馬奈那兩幅驚世駭俗,開啟了現代藝術的披荊斬棘之作:《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1863)和《奧林匹亞》(Olympia,1863)畫中女主角。由於莫涵後來也開始學習繪畫,再者容貌美艷,甚至比莫莉索年輕三歲,這下子女人之間的戰爭很難免。莫莉索還有另一個情敵,馬奈的女學生-伊娃・岡薩雷斯(Eva Gonzalès,1849-1883)。
但是別忘了,馬奈早已結婚,娶了他的鋼琴家教姊姊。再如何博得馬奈注意力,他都是別人的丈夫。何況對於莫莉索這種〝良家淑女〞來說,若是與有夫之婦有染,更是社會的禁忌;因此馬奈也一直小心翼翼地維護莫莉索的名譽,否則他大可以像許多畫家對待出身貧寒的麻豆那般,三兩下就讓女孩成為〝自用情婦〞。
女人的戰爭究竟誰贏了?曾經有人這麼說,馬奈畫莫涵時,是把她畫成一件美麗的物品,但畫莫莉索卻充滿了愛與溫柔。
結果如何已經很明顯了。
Berthe Morisot本倫模樣,確實有雙慧黠大眼,看來獨立聰明,迷人可愛。
圖片來源:wiki
馬奈許多以莫莉索為主角的畫作中,都會讓她拿著一把扇子,像是《紫羅蘭花束》跟《陽台》(The Balcony,1868-1869)裡的扇子就是同一把。《陽台》是莫莉索作為馬奈麻豆的首件作品。
《陽台》裡所有人都是馬奈的朋友。莫莉索坐在前方,佔據最醒目的位置;她後方分別是音樂家-范妮・克勞斯(Fanny Claus)和畫家-安托萬・古列梅特(Antoine Guillemet)。整個畫面鋪陳源自西班牙浪漫主義大師-哥雅(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的《陽台群像》(Majas on a Balcony,1800-1810),這點是唯一的古典意涵。
除此之外,處處可見馬奈對於學院繪畫準則的叛逆反抗。相較於60年前的哥雅手法,馬奈更加大步往前進化。
例如整個畫面缺乏古典畫作著重的敘事性,三人眼神各自看向不同處,說不出發生了什麼事,看得觀眾滿臉問號。另外類似《草地上的午餐》那般,沒有傳統漸進柔和色調所塑造的立體感,卻採用強烈明暗對比效果;再加上鮮豔醒目的綠色百葉窗和欄杆,以及忽略人物與物體之間相關的層次結構;甚至左側那盆花的細節還比站著的女音樂家來得清楚→你看她幾乎鼻子都沒了。種種顛覆傳統之舉,讓《陽台》在1869年沙龍展又引來一陣批評。
《陽台》(The Balcony,1868-1869)
Édouard Manet,1868-1869
oil on canvas,170 x 124.5 cm
Musée d'Orsay / 圖片來源:wiki
事實上,馬奈要探討的重點,就在於室外強光與室內陰影的對照關係。
回想一下我們的經驗,強烈光線下看物體時,多半只剩下亮面與暗面,根本無法像古典繪畫那樣具有理想的漸層色調轉換效果,導致物體趨於平面化。從這點看來,馬奈跟塞尚一樣,都在追求〝真實的觀看效果〞,而非乖乖照著學院標準執行。再者原本突兀的綠色欄杆橫切過畫面,完全不協調的色彩反而讓主角三人往後退,行成了畫面深度。
你看,馬奈多麼認真處理色彩與形式的問題。
再次證明,所謂藝評家的話,聽聽就好。
莫莉索在《陽台》中看起來美麗優雅,她手上就拿著《紫羅蘭花束》裡的紅色扇子,眼神朝向遠方,我們忍不住被她吸引,好奇她此刻看到什麼想著什麼?似乎馬奈本倫也臣服於她的魅力了,雖說人物有三位,他對莫莉索卻最〝認真〞,描寫得最仔細。即使莫莉索自己覺得馬奈把她畫得很怪,比醜陋還要奇怪的那種怪。
馬奈為了向哥雅致意,參考他的《陽台群像》畫了《陽台》,不過手法比起哥雅前衛激烈許多。作為現代藝術掌舵手,對於衝鋒陷陣改革傳統這件事,馬奈從來不手軟。
仔細比較兩幅陽台畫中人物,尤其是臉部五官立體感的差異,就會知道馬奈有多帶種。
《陽台群像》(Majas on a Balcony)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c.1800-1810
Oil on canvas,194.9 x 125.7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圖片來源:The Met
從《陽台》開始,莫莉索頻繁成為馬奈畫中人,尤其以1872年7月到9月最密集。《紫羅蘭花束》和另一幅《戴著紫羅蘭花束的莫莉索》肖像畫都是這時期作品。
那時剛歷經普法戰爭,戰爭期間,非常愛國又熱血的馬奈在巴黎加入國民自衛軍(Garde Nationale),並擔任中尉軍官,協助抵抗普魯士保衛巴黎。戰爭結束後他寫信給在外地避難的莫莉索,一方面欣慰她與家人保得安全,另一方面又催促她快點返回巴黎→貌似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不吐不快。莫莉索收到信件時,心裡頭應該也是甜滋滋吧~
馬奈為莫莉索繪製的這幅肖像畫,被認為是他的傑作之一。普法戰後,〝久別〞重逢,馬奈是以如何昂揚滿足的心情畫下莫莉索的美貌與特質?
《戴著紫羅蘭花束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Bouquet of Violets)
Édouard Manet,1872
oil on canvas,55 x 40 cm
Musée d'Orsay / 圖片來源:wiki
《戴著紫羅蘭花束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Bouquet of Violets,1872)中,馬奈再度著眼於強烈光影處理。不同於他平常製作肖像畫時會採用的均勻光線,以表現出人物柔美輪廓,此處光源來自左側,照亮莫莉索臉龐,明顯區分出光影明暗效果。
莫莉索原本綠色的眼睛被畫成黑色,搭配黑衣、黑帽,黑色穿著突顯了她吸引人的大眼。一方面增強馬奈始終認為莫莉索特有的〝西班牙式美麗〞;另一方面,作為指導莫莉索創作,讓她知道在追隨印象派其他畫家,使得用色越來越明亮時,黑色依舊具有無法取代的優點和強大可塑性。胸前一小束紫羅蘭和白色衣領,為莫莉索黑色服裝的深沉飽和效果提供了一絲輕盈感。
這幅黑色使用得細膩精彩,風格又大膽的肖像畫被視為是馬奈傑作之一,後來他又據此創作了蝕刻版畫和兩幅石板畫,可知馬奈也自認這是得意之作。
就說馬奈是用愛與溫柔畫出莫莉索啊~
喔對了,還有一幅《手持扇子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Fan)也是馬奈1872年作品→欸,他們這一年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一起?
莫莉索打開扇子遮住臉,從扇柄縫隙中隱約露出黑色眼睛。翹腳露出高跟鞋和拿著扇子的俏皮動作,傳達出他們對彼此的熟悉與自在,感覺上就像是邊畫邊嬉戲那樣。要是交情不夠深刻,怎麼可能如此輕鬆隨意?至於他們畫畫的過程中在玩些什麼,我也很好奇…(我知道你想歪了,矮額~
除了拿扇子玩peekaboo,彷彿有股親暱曖昧的氣息緩緩流動著,馬奈和莫莉索又玩了啥?
《手持扇子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Fan)
Édouard Manet,1872
oil on canvas,60 x 45 cm
Musée d'Orsay / 圖片來源:wiki
作為莫莉索的前輩,馬奈自然對她的創作產生極大影響,然而這種感染力不會只是單向進行,馬奈也是因為莫莉索而開始採取外光派(En plein air)畫法。因為莫莉索早在認識馬奈之前,就已經於1861年受教19世紀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大師,也是著名風景畫家-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 1875)。受到柯洛影響,莫莉索很早便開始研究室外自然光效果。
莫莉索從印象派1874年首次畫展舉辦時,由於竇加遊說,便一直積極投入;換句話說,她就是印象派第一位女性畫家,地位與象徵意義非同小可。
印象派八次展覽中,莫莉索唯獨1878年因為生產而缺席,與馬奈始終自絕於印象派畫展之外很不同。認真參與印象派活動的程度,大約只輸給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人家八次都參展,是唯一的全勤獎得主。她與印象派諸人,如莫內、竇加等人的交情也一直很不錯,莫內跟馬奈一樣,都會購買莫莉索的作品收藏。竇加甚至常去拜訪她的畫室→不知道馬奈有沒有吃醋?
從莫莉索寫給母親和姊妹的信件中可以發現,她承認自己對馬奈相當迷戀,感情強烈,充滿了嫉妒、挫敗感和無法承受的痛苦。畢竟馬奈的已婚身分,從一開始就註定這是一場苦戀。與馬奈來往最密切的1872年,莫莉索至少拒絕兩名求婚者。或許因為這樣下去始終不是辦法,後來還是馬奈開口建議莫莉索嫁給他的弟弟,同為畫家的歐仁・馬奈(Eugène Manet,1833-1892)。
莫莉索與歐仁・馬奈果真於1874年結婚,馬奈從此再也沒畫過她。那些與馬奈往來的關鍵信件都被莫莉索給燒毀,使得後人對於他們之間的許多曾經都無法確實求證,只能憑藉莫莉索與家人的信件和一些畫作、線索進行想像與揣測。不過對比馬奈在莫莉索婚後不再為她作畫,莫莉索得摧毀信件的舉止看來,兩人之間似乎真的有過什麼…(案情果真不單純吼。
另外一幅《手持扇子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Fan,1874)就是馬奈最後為莫莉索創作的肖像畫。
畫中莫莉索因為父親去世身穿黑色喪服,自在地彎曲著左手臂,視線似乎故意不看向觀眾和畫她的人,也就是馬奈。重點是,此時她左手無名指上已經戴著婚戒。
下方隱沒右手拿著的黑色扇子裝飾講究,強調了她的女性特質,並印襯出上方左手的修長優雅,那是充滿天賦的畫家之手。為了突顯主角人物,馬奈刻意降低畫面裝飾性,然而技藝精湛如他,依舊相當注意細節表現。例如莫莉索脖子上的天鵝絨緞帶、衣領和手腕的黑色蕾絲,都映襯出她肌膚的蒼白細膩質感。
這幅肖像畫可能是馬奈送給莫莉索的結婚禮物。
此時畫與被畫,相信對於馬奈跟莫莉索,都是五味雜陳,一言難盡。這一年,正逢印象派第一次畫展問世,而馬奈其實並不鼓勵莫莉索加入印象派,他依舊堅持他的古典改革之路→所以才要提醒她黑色很重要啊。
《手持扇子的莫莉索》(Berthe Morisot with a Fan)
Édouard Manet,1874
oil on canvas,61 x 50.5 cm
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 / 圖片來源:wiki
值得玩味的是,不同於當時許多女性婚後必須放棄理想或興趣,專注於家庭生活,這對小夫妻中,反而是歐仁・馬奈不再畫畫,從此轉向支持妻子的藝術志業。婚後四年,他們唯一的女兒-茱莉・馬奈(Julie Manet,1878-1966)誕生。這段婚姻一直維持到1892年歐仁病逝。小茱莉的成長過程和家庭生活是莫莉索畫作重要主題,她也成為其他畫家如伯父馬奈、雷諾瓦的畫作主角。
由於生前售出作品數量不如印象派眾好友如莫內、雷諾瓦和竇加等人,現在莫莉索存於美術館中的作品也相對較少。
如今若想欣賞更多莫莉索畫作,建議可前往巴黎第16區的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欣賞她運用淡麗色彩的絕佳能力。這兒珍藏她25幅油畫、75幅水彩畫,以及許多粉彩和素描。瑪摩丹美術館的印象派藏品,尤其是莫內作品收藏量極為豐盛,著名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1872)正位於此。
馬奈與莫莉索無言的結局或許難免令人感嘆,但感情一事常是複雜迷離,世間事又難以周全並得。若是讓莫莉索選擇以何種方式被後人記住,你覺得她想成為真正的馬奈太太,或是做為一名傑出的畫家?
#印象派第一位女畫家
#人生好難
#莫莉索作品以後再來聊
#結果不是莫內本倫而是好朋友的八卦
#說好了不可以森七七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