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異稟,得天獨厚
扮演現代藝術舉足輕重角色,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因其蓬勃創作力和罕見長壽,享有高知名度,對藝壇構成極大影響力,無論生前或死後。
年少時便已成名,畢卡索跟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之間亦敵亦友兩相較量始終未曾消停,即使兩人夏天會一起在沙灘上騎馬度假。
延續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從不同角度描繪事物的嘗試,以及對他的極度崇敬,一方面懷有與馬諦斯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又受到非洲原始藝術刺激,畢卡索1907年更以《亞維儂少女》(Demoiselles D’Avignon)顛覆文藝復興時期以降透視傳統,先是開創分析立體主義,接著發展綜合立體主義,推動藝術史走入嶄新局面。雖然因為畢卡索名氣太響亮,導致立體主義另一位大將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時常被大眾忽略。
畢卡索一生創作風格數變,作品豐碩,數量驚人,光看「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內眾多收藏即可見。
除了作品多、金主多、朋友多,畢卡索身邊女人也是前仆後繼,競相爭艷,未曾匱乏。不同於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總是善待情人,畢卡索顯得小氣苛刻又無情(到底干克林姆啥事)。而且跟死對頭馬諦斯相較起來,人家馬諦斯純情多了,儘管他老人家後來還是與元配離了婚。
雖說花邊不斷,女伴無數,然而畢卡索終其一生只結過兩次婚。與第一任妻子歐嘉・科赫洛娃(Olga Khokhlova,1891-1955)的婚姻維繫長達34年。這位畢卡索太太因為另一半的藝術成就廣為人知,但也因此導致她後半生雖仍美麗卻憂愁。
「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內不僅有數量眾多畢卡索作品,還有他當年的收藏。其中包含雷諾瓦的裸女,以及死對頭馬諦斯之作。
圖片來源:Junie Wang
大名鼎鼎「俄羅斯芭蕾舞團」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同於身邊其他藝術家朋友早在戰爭開打之際就被徵調前往戰場,例如布拉克因此負傷,畢卡索則躲在南法亞維農繼續創作。1917年,戰事持續進行中,距離和平到來還要一段時間,受到俄羅斯藝評家謝爾蓋・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1872-1929)創立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邀請,畢卡索前往羅馬為芭蕾舞劇《遊行》(Parade)設計布景和服裝。
俄羅斯芭蕾舞團雖以祖國命名,因受到內亂影響,實際上未曾在俄羅斯演出。經營時間不長,僅於1909年活躍至192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卻被譽為是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芭蕾舞團,也扮演促使古典芭蕾走向現代舞臺的關鍵角色。重點是,謝爾蓋多才多藝、觸角敏銳,找來許多才華洋溢當代藝術家,促成編舞家、音樂家、畫家、設計師和舞者之間的跨界合作,開啟現代芭蕾、表演藝術與裝飾藝術更多可能性。
除了畢卡索,謝爾蓋當然不會放過馬諦斯,畢竟馬諦斯的斜槓才能當然不能輸給畢卡索。還有,舞團與音樂界的合作也很精采。
例如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便是為舞團譜寫《火鳥》(L'Oiseau de feu,1910)、《彼得魯什卡》(Petrushka,1911)和《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而成名,同時開啟與時尚女王可可・香奈兒(Gabrielle Bonheur Chanel,1883-1971)女士的戀情。
還有又怪又有才,只因一回失戀即終生《苦惱》(Vexation)的艾瑞克・薩替(Erik Satie,1866-1925),都是俄羅斯芭蕾舞團固定合作咖。畢卡索首度加入舞團的劇碼《遊行》音樂部分就是由薩替作曲。
接下來幾年,畢卡索還會陸續跟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好幾次。而參與1924年劇碼《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時,則由香奈兒設計劇服,畢卡索操刀布景。兩位都是一時之選,你看俄羅斯芭蕾舞團多有眼光。想像一邊排舞,還有香奈兒和畢卡索在台下欣賞的場面,肯定讓舞者們非常興奮。
話說回來,畢卡索與歐嘉就是因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而相遇。
因芭蕾而邂逅
歐嘉1891年出生於烏克蘭,早年加入俄羅斯芭蕾舞團成為芭蕾舞者,跟著舞團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1917年畢卡索來到羅馬,準備投入《遊行》的設計工作時,順便觀看了舞團排練。當他見到歐嘉在舞臺上為稍早前的一部劇碼《好女人》(Femmes de Bonne Humeur,1917)進行排演時,被她濃鬱幽深髮色、精緻深邃五官,與獨特異國風情給深深吸引,隨即對歐嘉展開熱烈追求。
那一年,她26歲,而畢卡索已經36歲。
儘管歐嘉看起來比較傾向慢慢來、逐漸確定彼此心意的老式戀愛過程,終究抵不過畢卡索一心急著結婚的求愛與熱情。為此,歐嘉放棄與舞團前往南美洲巡迴演出,隨著畢卡索留在巴塞隆納。1918年7月12日,兩人於巴黎達魯街的東正教教堂舉行婚禮。
依據畢卡索「換女伴就換麻豆」的創作慣例,此時畢卡索的畫中女主角正是歐嘉
這幅《坐在扶手椅上的歐嘉》(Portrait of Olga in an Armchair,1918),顯示畢卡索對新獵物,呃,未婚妻滿滿的愛,以及此階段的新古典畫風。
《坐在扶手椅上的歐嘉》(Portrait of Olga in an Armchair)
Pablo Picasso,1918
oil on canvas,130 × 88.8 cm
Musée national Picasso
source:wiki
新古典唯美風未婚妻肖像
號稱「永恆之都」,羅馬數千年文化藝術成果,總是令許多藝術家感動不已,畢卡索也是如此。待在羅馬那段時間,畢卡索除了忙著完成設計工作和撩咩,並沒有忘記畫畫本業。
羅馬城那些古代藝術和文藝復興遺跡都使他印象深刻受到啟發;再加上兩位大師非典型比例女體表現: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精美宮女造型,以及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晚年裸女之作,都引導他醞釀出別樹一格的「新古典風格」(new classical style)。
為了好好畫下《坐在扶手椅上的歐嘉》,畢卡索根據一張歐嘉的照片事先製作好幾張圖稿。照片裡的歐嘉穿著相同服裝,呈現同樣姿勢。畢卡索以他深厚繪畫基本功,運用細緻入微、精心安排的優雅細長筆觸,畫出歐嘉那嬌美迷人,又帶點神祕氣質的模樣。精緻美麗的程度,讓人想起安格爾錙銖必較、纖毫畢現的精彩手法。畢竟安老可是被對手浪漫主義戲稱連畫布背面都要努力裝飾耶~
人物極其細膩寫實,然而背景僅有潦草幾筆帶過,留下大片空白。雖是如此,1921年《坐在扶手椅上的歐嘉》展出時,畢卡索卻聲稱已經完成。
反正是你的作品,你說了算。
娶對老婆很重要
作為畢卡索新古典時期的代表麻豆,歐嘉除了被畢卡索以安格爾畫風描繪,還時常被畫成坐著閱讀或寫作的憂鬱形象。
因為腳傷,歐嘉再也無法盡情跳舞。1918年秋天,這對新婚燕爾小夫妻開始在巴黎尋覓新房定居。
小倆口婚後不僅定居巴黎,也開始活躍於巴黎社交圈。除了藝術創作嶄露頭角受到更多認可,一心成名汲汲營營的畢卡索,透過歐嘉與上流社會的聯繫和人脈,終於給他找到更便捷的管道躋身名流世界。可以說,多虧娶了歐嘉,畢卡索才能迅速混進上層人士小圈圈。
與此同時,歐嘉自身的境遇並不好過。受到一次世界大戰嚴重影響,俄羅斯帝國遭受巨大經濟和糧食危機,同時損失超過200萬名士兵。歐嘉的上校父親更是於前線失蹤,這麼一來連帶影響到家庭社經地位。即便畢卡索前途似錦,娘家所遭遇的困境也使得歐嘉與家人通信逐漸中斷。也難怪她在畢卡索筆下總是那副沉靜面貌。
歐嘉攝於1918年的照片
圖片來源:wiki,public domain
看多了畢卡索被拆解得歪七扭八的立體主義肖像,乍看之下,有點不太習慣如此唯美的畢卡索。當初繪製這幅未婚妻肖像時,畢卡索肯定很有愛。雖然這分愛相當短暫。
為了避免表面保護玻璃罩的反光干擾,從側面角度看歐嘉
圖片來源:Junie Wang,設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
《母與子》(Mother and Child)
Pablo Picasso,1921
oil on canvas,142.9 × 172.7 cm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source: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2018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古典風格母與子
對歐嘉來說,婚後那段時間如此幸福,卻相當短暫。1921年2月4日,她生下了與畢卡索唯一的孩子保羅(Paolo)。1921至1923 年間,畢卡索創作了至少 12 幅母子主題作品,回歸他曾在藍色時期探索過的主題。只是心境不同,手法和效果自然大有差異。
古典時期的母子主題以如雕塑般造型強調穩固性、雄偉比例和巨大效果,同時洋溢溫柔氣息,在永恆形式之中綻放寧靜幸福氛圍。《母與子》(Mother and Child,1921)正是一例。
剛出生的小保羅坐在母親腿上,抬頭並伸手想要觸碰她。光看這畫面,都能想像小嬰兒此時正發出咿咿呀呀可愛童音。歐嘉穿著希臘式白色長袍,眼神溫柔低頭凝視兒子,散發初為人母滿滿的愛。背景看起來是簡化的天空、水面和沙地。藉由人物造型,以及簡單穩定背景,畢卡索不僅描繪很有愛的這對母子,也不經意流露他與歐嘉當時安逸的家庭生活。
但人家是畢卡索耶,怎麼可能乖乖當個好老公兼好爸爸?
好景不常,畢卡索很快有了新歡。或許,擄獲一個又一個獵物,也是自視甚高野心勃勃畢卡索自鳴得意的方式之一。
小三來了
1927年,與歐嘉結婚約9年後,46歲的畢卡索在巴黎老佛爺百貨遇見年僅18歲的瑪麗-德雷莎・沃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1909-1977)。如同他撩妹慣例,畢卡索見獵心喜上前搭訕,隨即邀請瑪麗擔任他的麻豆,並於數天後帶著她參觀畫室。
有些女生對於藝術家總是具有莫名其妙的幻想與憧憬,何況還是大名鼎鼎畢卡索耶。儘管對藝術一竅不通,瑪麗照樣就此沉淪,與畢卡索展開如火戀情,成為畢卡索「階段性」重要創作謬思。甚至在1935年9月為他誕下一個女兒「瑪雅」(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瑪雅出生之前,歐嘉已經知道畢卡索這段「稍微認真一點」的外遇,隨即帶著兒子前往南法。儘管如此,基於經濟因素考量,萬一離婚,畢卡索的財產損失會非常可觀,在達成協議和支付一筆津貼之後,兩人正式分居,但是婚姻關係一直維持到歐嘉1955年去世為止。
畢卡索太太的悲劇
無論是為了面子或裡子,歐嘉始終不願意放棄「畢卡索太太」頭銜。
夫妻倆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可從畢卡索1929年以歐嘉為主角創作的《坐在紅色扶手椅上的大裸體》(Le Grand nu au fauteuil rouge)可以見得。儘管色調明亮鮮麗,畫中的歐嘉表情扭曲變形充滿暴力,流露無盡痛苦悲傷,也暗示這對夫妻的關係已經走到盡頭,過往恩愛盡成雲煙已不復返。
◆《坐在紅色扶手椅上的大裸體》(Le Grand nu au fauteuil rouge)看這裡
https://www.museepicassoparis.fr/fr/grand-nu-au-fauteuil-rouge
小三沒有比較好
事情發展到這裡,難道小三從此獲得終極勝利嗎?
並沒有,雖則關係火熱時難分難捨,畢卡索照樣忙著與其他女子調情約會,只能說這位時間管理大師體力真的很好。
不僅如此,正當瑪麗-德雷莎喜孜孜懷著身孕之時,畢卡索又愛上了超現實主義攝影師兼藝術家朵拉・瑪爾(Dora Maar,1907-1997),接下要換她成為畢卡索的最佳女主角,以及那幅集立體主義精華的大作《格爾尼卡》(Guernica,1937)重要助力。
據說這兩位太太曾經情敵相見,分外眼紅,當場便跟阿珠媽一樣彼此扯起頭髮,打起架來。而事主畢卡索本倫只是在一旁觀戰,並將這混亂場面作為《格爾尼卡》創作靈感之一?!
前仆後繼,有完沒完
儘管花心濫情,吝嗇小心眼又愛計較,畢卡索身邊的女子多數活在他的陰影中,不管在他生前或死後。
畢卡索去世4年之後,瑪麗-德雷莎自盡身亡。朵拉・瑪爾當初雖與她一較高下,最終仍敗給撲上來的後浪。即便朵拉・瑪爾自己滿身才華,魅力十足,依舊抑鬱孤身老死。
畢卡索眾多女伴中,僅有法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1921-2023)儘管與畢卡索維持長達10年伴侶關係,生育兩個孩子,分手之後還是成功發展繪畫事業,擺脫「前男友」包袱和處處掣肘、到處耍手段搞破壞的小肚雞腸行徑,另外發展兩段婚姻,活出精彩下半生。
至於畢卡索第二任妻子賈桂琳・羅克(Jacqueline Roque,1927-1986)陪伴畢卡索度過人生最後12年時光。兩人1961年結婚時,畢老已經80高齡,雖然生了一個小孩,但是大概也玩不太動了。然後,畢卡索為她繪製400多幅肖像,數量也是歷年情人之最。只不過在畢卡索去世之後,大概是因為用情至深,賈桂林始終未曾走出喪夫之痛,並於59歲那年舉槍自盡。
天涯何處無芳草,即使他是畢卡索。
看看第一任畢卡索太太歐嘉的肖像差異,就知道萬一跟有點渣的畫家丈夫情感生變,會被畫成啥模樣(什麼結論。
關於更多藝術故事,請見新書
🎊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
◆電子書上架平台 :
Google Play Books、Apple iBook Store、UDN讀書吧、凌網Hyread、樂天kobo、博客來電子書店、Book&Walker、群傳媒Readmoo、湛天Pubu、台哥大myBook、Amazon Kindl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4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