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古老
日常飲食中,無論是法式橙汁鴨胸、櫻桃鴨胸、鴨賞、板鴨、燻鴨、油封鴨、當歸鴨、脆皮烤鴨或鴨肉三吃,都是可大可小,可庶民可精緻的美味。
真要追溯起來,鴨子們跟人類生活早已密不可分。
原本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地區,遠從西元前4000年開始,出於美容和食用需求,野鴨被許多古老文明馴化,例如古埃及。
多數被馴養的鴨子品種都源自會嘎嘎叫的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或是番鴨(Cairina moschata or Muscovy duck)。迷錯,番鴨就是那個被做成薑母鴨的傢伙。在哥倫布抵達美洲新大陸之前,番鴨早已被美洲原住民給馴養,他老人家因此曾經留下關於加勒比海島嶼上住民飼養龐大鴨群的紀錄。
禽鳥界大胃王
在禽鳥類動物中,鴨子或許可以算是胃口最好,雜食成性的大胃王。牠們貪吃的程度,可以從北極苔原一路吃到熱帶雨林,再從南極附近荒蕪小島啃到市區公園池塘,甚至被「尊稱」為「鳥類世界的豬」。所以被葡萄農應用在自然動力法或有機農法清除雜草與害蟲,其實算是大材小用了。
關於吃這件事,鴨子們可說是得天獨厚,當仁不讓。牠們的喙可高效率過濾食物,而且具有敏感味蕾用以判斷食物是否能夠食用,同時不受到其他雜質干擾。
意思是說,即使泡在爛泥巴裡,鴨子也能準確找出食物,得意洋洋好好享用。不僅嘴吃四方,鴨子幾乎也能眼觀八方,視野接近340度,這根本是貪吃的貓頭鷹啊。不僅視野廣闊,還可看遠看近,看到顏色。說到這裡,真是忍不住致上敬意。
這個古埃及男人肩上的桿子掛著一排鴨子,走向一名坐在黃色矮凳上的男子,這位男子可能正在準備其他鳥類的肉以進行乾燥和儲存。
《Man Carrying Duck s》
New Kingdom,c.1550-1295 BC
Tempera on mud plaster,13 x 11.5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ource:The Met
在納赫特墓室(Nakht)壁畫細節中,一個人忙著拔毛,另一個人則是剖開屍體。上方有一排鴨子已經處理完畢被掛起來晾乾,然後被儲存在陶罐中。
埃及人會以香料和奶油製作鴨肉料理。如果再搭配啤酒或葡萄酒,這小日子真的很開心捏~
黃色小鴨和他的祖先們
既是早已存在於人類文化,數千年來,鴨子也以不同型態呈現於許多作品之中,包含古埃及、古希臘、美洲或歐洲藝術。
時至今日,除了大眾文化之中有點吵有點煩的唐老鴨,以及苦惱又有莫名喜感的可達鴨,近年還有荷蘭藝術家佛羅倫汀・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1977)所創作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2007)自2007年開始,因高達26公尺的龐大身形,於世界各地展出而受到矚目。
有別於古典藝術強調敘事性和說教功能,當代藝術更著重於激發觀者內在感受,連結個人情感。
好好看黃色小鴨
霍夫曼向來擅長取用日常物品製作雕塑,再根據不同美學形式和展出環境選擇材料,轉化成造型清晰且具有標誌性的圖像。由於是日常物品,對於觀眾來說自然容易接近,例如這位陪伴許多人度過童年泡澡時光的黃色小鴨,便能喚起滿滿童心和許多快樂回憶。
然而,放大尺寸之後,在周圍環境和建築襯托之下,例如開闊港口、高樓大廈,還可創造出截然不同的嶄新視角與審美經驗。並且在熟悉形象中,或許又激發出帶有疏離和不安的微妙複雜感受。
藉由黃色小鴨的強烈視覺呈現,激發想像力、參與感、人群討論度與互動交流,超越種族、宗教和文化隔閡,直接與作品對話,都是霍夫曼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概念。
畢卡索很煩
類似這類運用大量製造日常事物於藝術創作的手法,難免讓人連想到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著名的綜合立體主義作品《有藤椅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1912)。雖然那是一幅畫作而不是雕塑。
當初畢卡索把用來鋪在餐桌上防水用的桌布裁下,直接黏貼到描繪咖啡館食物和報紙的橢圓形畫布上,亦即將現實生活物品安置入繪畫虛擬的畫面中,形成另一種以假亂真的奇妙視覺效果。
這麼一來,不僅立體主義走向另一巔峰,最重要的是,大量生產的日常事物和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彼此隔閡就此打破,開啟了更多藝術創作的可能。
然後還要注意一件事。最早突破傳統繪畫思維,將印有木頭紋路的油布黏貼到畫作上者,其實是立體派另一位創始人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當時布拉克正把這塊油布貼在一幅立體派風格畫作裡的吉他上。結果這招又被畢卡索給學走了。
誰叫畢卡索就是善於經營赫赫有名,使得布拉克時常被淹沒。想起來都幫他覺得冤。
竇加很厲害
在立體主義之前,還可往前追溯到印象派畫家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突破單一素材傳統,採用複合媒材製作而成的雕塑作品《14歲的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1878-1881)。儘管長期從事雕塑創作,這卻是竇加有生之年唯一展出的雕塑之作。
除了主體使用的上色蜂蠟,其他《14歲的小舞者》使用到的原料包含黏土、塑膠和麻繩等,這些軟性材料都方便竇加在塑形時進行修改,再利用鐵絲電樞支撐骨架。
透過X光技術發現,竇加有時候還會隨手從家中雜物取材幫助塑造作品,例如軟木塞、蠟燭或燈的燈芯和鐵釘。另外還用到了真人頭髮、絲綢和亞麻製緞帶,緊身胸衣則由棉羅緞布製成,芭蕾短裙採用棉和絲綢材質,而舞鞋是運用亞麻製作。
《14歲的小舞者》不僅媒材富有創意,就連主體也具備印象派的核心理念—當代主題。這位小舞者並非神話或歷史人物,而是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Paris Opera Ballet)的一位學生。
《14歲的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原件
Edgar Degas,1878-1881
pigmented beeswax, clay, metal armature, rope, paintbrushes, human hair, silk and linen ribbon, cotton faille bodice, cotton and silk tutu, linen slippers, on wooden base
98.9 x 34.7 x 35.2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ource:Junie Wang,took at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高雄很過分
霍夫曼對於印象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的評價或許未可知,然而他運用日常事物進行創作的手法卻在千絲萬縷之中,與藝術史發展脈絡緊密聯繫。而這類混合媒材的拼貼和雕塑手法也不知道影響了多少藝術家,直到如今。
所以說,欣賞現當代藝術,怎能不好好認識藝術史?
不知道你去高雄拜訪黃色小鴨沒?歡迎分享你眼中的黃色小鴨,以及那些讓人流口水的鴨子大餐。
然後那個高雄最近會不會太過分惹?到底把台北放在哪裡……
#黃色小鴨 #當代藝術 #畢卡索 #綜合立體主義
#竇加 #14歲的小舞者 #印象主義
關於更多藝術故事,請見新書
🎊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
◆電子書上架平台
Google Play Books、Apple iBook Store、UDN讀書吧、凌網Hyread、樂天kobo、博客來電子書店、Book&Walker、群傳媒Readmoo、湛天Pubu、台哥大myBook、Amazon Kindle
圖片來源:Tim Shih、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4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