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館看到塞尚與梵谷描繪普羅旺斯景物的作品並列,更讓人對於兩者間的重疊、關聯及差異性更有趣。曾於美國第一間現代藝術美術館-菲利浦收藏館(The Phillips Collection )見到兩者作品同列,特別有感而寫成此文
左 : VINCENT VAN GOGH,《奧維房舍》(House at Auvers),1890
中 : VINCENT VAN GOGH, 《修路者》(The Road Menders),1889
右 : Paul Cézanne, 《貝勒維原野》(Fields at Bellevue), 1892-95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攝於華盛頓特區菲利浦收藏館
之前聽聞英國暢銷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1939-2018)逝世的消息,感慨之餘也讓人憶起上世紀末因他而興起的普羅旺斯熱。
彼得.梅爾曾任職紐約廣告公司高層,於1980年代移居南法,以他幽默詼諧時而讓人忍不住笑場的文字,生動描繪了鄉間有時荒謬卻悠閒自在的生活,也因此讓許多人心生嚮往,而帶起一陣南法旅遊熱潮。就連敝人我也是受梅爾趣味風雅浸染,還真的因此探訪南法尋覓扉頁蹤跡,雖然沒那膽量跟著眾多觀光客,直衝向他老人家敲門拜訪。
普羅旺斯地處法國東南,臨著地中海,全年至少有300天沐浴在燦爛陽光中,地形起伏景色多樣,也就是如此明媚風光與豔陽,讓彼得梅爾就此駐足;但其實百年前,這兒耀眼的陽光和自然色彩便已啟發許多藝術家,如塞尚、梵谷、雷諾瓦、高更、馬諦斯、畢卡索等人在此麇集,開展現代藝術史重要的進程。
其中個人覺得非常有意思的對照組便是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與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塞尚原來就是普羅旺斯當地人,反抗銀行家父親意志,拒絕成為律師改而學畫;雖然在藝術專業養成路上,老爸還是不情不願地支付了所有費用,但父子倆的關係始終緊張。直到1886年老塞尚去世,塞尚繼承了一大筆遺產,此後原來便孤僻的塞尚更是離群索居,窩在南法鄉間研究自然、色彩、光線拼命做畫,專心追求自己的藝術主張,也讓他的成就比同儕高出一大截,甚至被同輩稱為〝艾克斯大師〞(Master of Aix)。
梵谷則是截然相反。
梵谷來自天候詭變轉瞬翻臉,偶爾晴空萬里但時而狂風陰雨的荷蘭,這樣的生長環境多少也影響了他最初的藝術表現。梵谷是牧師之子,最早是成功的藝術經紀人,也曾經是牧師,歷經鬱悶和挫折後,在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1857-1891)的鼓勵下走上畫家之路,先是在荷蘭學畫五年,1886年才來到巴黎。
巴黎時期之前的作品,已經可以看出梵谷處理構圖的野心,他這時的用色雖細膩卻陰暗。直到認識了巴黎印象派,色彩突然如炫麗花火般,繽紛熱鬧地在眼前綻放:藍、黃、紅、綠等對比色調如此濃郁極端,中間色調的和諧效果又這般迷人,即興、厚塗技法加上廣受巴黎前衛藝術家愛戴的浮世繪影響,讓畫面從陰鬱暗沉變得多彩豐富。這段時間,他的創作主題圍繞在肖像畫、靜物畫、蒙馬特景象、塞納河風光,還有仿作浮世繪練習上。
梵谷在海牙居住時,以寫實技法描繪農民的辛苦生活,可見還是受到荷蘭畫派的影響。整幅畫採用陰暗的藍、灰、褐色,顯現貧苦環境,又以蒼勁筆觸刻劃農民臉上和手上的皺紋。他把這幅畫寄給了弟弟西奧,西奧回信給他說:「你何不來巴黎呢?」
Vincent van Gogh, 1885, oil on canvas
Van Gogh Museum, Netherlands
圖片來源 : 網路
梵谷仿溪斎英泉浮世繪之作
Vincent van Gogh, 1887, oil on canvas
Van Gogh Museum, Netherlands
圖片來源 : 網路
兩年後到了普羅旺斯,梵谷的震撼教育再度上演。
南歐炙熱的陽光對來自北歐的他簡直有如神啟,即使在巴黎已經接觸過印象派,但是強烈光線下展現的色調變化與明暗對照,都讓事物更加立體突出。光是在阿爾(Arles)的14個月裡(1888年2月~1889年4月),他便畫了超過200幅作品,包含風景、花草、人物和自畫像等,即使中間歷經高更來訪、割耳事件,後來還被強制住進醫院等連續狀況。
梵谷剛來到阿爾的第二個月,正是春暖花開春意瀰漫的時候。
在艷艷陽光下,梵谷將黃藍色的對比處理得寧靜和諧,美不勝收,而後方絲柏樹尚未以扭曲筆觸呈現。這時候的梵谷,對人生,對他的藝術夢想,還是滿懷著美好與希望。
《被柏樹圍繞的盛開果園》(Flowering orchard, surrounded by cypress)
Vincent van Gogh
Arles, April 1888, oil on canvas
Kröller-Müller Museum, Netherlands
圖片來源 : 網路
歷經割耳事件後,梵谷住進聖雷米精神療養院,這段時間,絲柏樹取代向日葵成為他創作的主題。這些絲柏樹在烈日照射下,扭曲的枝葉像是黑色火焰直衝天際,反映了畫家的內心世界。
《柏樹》(Cypresses)
Vincent van Gogh, 1889, oil on canva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圖片來源 : 網路
對於塞尚,又是另外一回事。
地中海夏日的炫目陽光和燠熱氣候總讓當地人躲進屋裡避暑,刻意陰暗的室內常有一道光線滲透進來。陰影裡的這道光,在黑暗背景襯托下,顯得更加明亮強烈,形成明暗對比,這就是塞尚童年視覺的重要背景。又因在強光照射下,色彩相形失色,只剩下體積讓物體顯得真實,由此塞尚透過明暗對比將體積表現於畫中。
為了呈現嚴謹觀察後的真實映照,塞尚不追求印象派或當時新興攝影技術所捕捉的瞬間影像,他以主觀篩選題材;為了追求〝觀看〞的真實→左眼和右眼成像不同,塞尚提出『雙視角』作畫觀點。他也簡化物體輪廓,將風景如樹木、山脈等轉變成一系列的幾何形狀,就像我們觀看風景時多半只會看到輪廓而不會一下子看到細節一樣。
除了重複畫蘋果、橘子等靜物表現質量、空間感,以力求觀看的寫實,雄踞於普羅旺斯,高大壯闊的聖維多瓦山(Mont Sainte-Victoire)也是塞尚體現藝術堅持的重要主題。
為了追求〝觀看〞的真實→左眼和右眼成像不同,塞尚提出『雙視角』作畫觀點。
這幅畫中,塞尚就是以水平和從上而下兩個角度畫出水壺和桌面,以致左邊小盤中的水果乍看之下像是要滾到地面上了。塞尚犧牲透視法換來「觀看的真實」,因為人類的雙眼就是這麼看。
《有蘋果和橘子的靜物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Oranges)
Paul Cézanne, 1895-1900
oil on canvas, Musée du Louvre, Paris
圖片來源 : 網路
塞尚在1870年代曾與〝印象派之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交好而一度印象派,開始到戶外寫生(之前多半都在畫室內),用色變得較明亮
《穿過森林的曲徑》(Bend in the Road Through the Forest)
Paul Cézanne , 1873-75, oil on canva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YC
圖片來源 : 網路
他以圓柱體、球體、圓錐體的組合反覆呈現這座山脈,竟達87幅畫作之多。雖然塞尚在1870年代因與〝印象派之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交好而一度印象派,開始到戶外寫生(之前多半都在畫室內),用色變得較明亮,但是不同於印象派表現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美感,塞尚一再描繪家鄉景色卻是求取永恆的特質。
塞尚將景物、屋舍、山脈都捨去細節,簡化成幾何圖形。他以圓柱體、球體、圓錐體的組合反覆呈現這座山脈,竟達87幅畫作之多。
《聖維多瓦山》(Mont Sainte-Victoire)
Paul Cézanne, 1887
oil on cnvas,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K
圖片來源 : 網路
塞尚的影響力之大,讓畢卡索也跟著練習類似主題:水果、桌巾、小丑、浴者等,後來甚至在聖維多瓦山北面買下城堡(Château of Vauvenargues),自稱“我買下了我的塞尚之山”。
塞尚與梵谷曾經有幾年的光陰一同待在普羅旺斯,梵谷後來住進的聖雷米(Saint-Rémy)精神療養院就在塞尚家不遠處,兩人稱不上有私交,但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對於印象派的反動。
塞尚覺得印象派缺乏結構和穩定性,不夠客觀顯得輕薄;梵谷認為印象派只描寫現世生活讓題材大受限制缺乏感情。所以塞尚革命性的觀念技法,啟發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也讓塞尚被尊為〝現代藝術之父〞;而梵谷的扭曲線條、厚重油彩,讓畫作簡直如3D立體雕塑般的效果,以表達主觀感受與更深刻的真實人性,則引動了表現主義。
這兩位偉大的畫家處在同一環境,眼見類似景物,想法與表現卻大不相同,但是對於藝術的堅持卻很一致。
只是塞尚有著老爸遺產照拂,可以任性執著追求理想,不需要像其他同輩得畫些討喜題材以符合中產階級市場的平庸口味;而梵谷有好弟弟西奧的資助和支持,即使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和兩張素描,多半時候也是清風兩袖,亦被當時視為古怪且不夠寫實,但幸好他繼續堅持,才得以留下許多精彩作品。
突破傳統,引領革命從來困難重重,得承受非常人所能忍,但是塞尚與梵谷都做到了,並且成就非凡。尤其在美術館看到他們描繪普羅旺斯景物的作品並列,更讓人對於兩者間的重疊、關聯及差異性深感興趣。
雖說兩人與高更、秀拉一同被高明的英國藝評家兼策展人Roger Fry名為『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或『後印象派』,1910年在倫敦籌畫了一場這四位風格迥異畫家的展覽,使得『後印象主義』一詞從此流傳,但這都是他們身後的事了。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