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風格相對論--第七集
【香檳(2):一口飲盡天上的星星】
古今香檳多不同,一口香檳道盡千古芳香
從法國東南部修道院酒窖,到東北方本篤會聖彼得修道院,再到法王路易十五宮廷,氣泡酒因氣候而意外誕生,也在不經意間拯救了整個香檳區的釀酒業。
橫跨路易十五與路易十六兩朝,洛可可時代的宮廷宴飲歡樂氣氛中,少不得香檳助興,可以說香檳陪伴著波旁王朝,流淌於凡爾賽宮無數笙歌夜宴之後,逐漸步向了盡頭。即使一開始因為釀造工藝不夠成熟,香檳酒液既不清澈透明,泡泡也非常虛弱,有時甚至會有蟲蟲在裏頭游泳…
香檳能走紅,除了要感謝自然環境因素,修士-唐・培里農(Dom Pérignon,1638-1715)也是關鍵人物,多虧了他讓香檳區釀酒品質大幅提升。
因為貢獻良多至關重要,使得香檳大廠Moët & Chandon在1921年推出頂級旗艦款時,就是以Dom Pérignon命名,如今江湖人稱『香檳王』,也成為香檳界霸主代表。尤其是泡渣陳年時間更久、風味更複雜的Dom Pérignon P2和P3,更是讓不少酒鬼們趨之若鶩。
儘管Dom Pérignon常被法國人得意地認為是香檳發明者,但在英國皇家學會一份報告中顯示,英國科學家-馬雷特(Christopher Merret,1614-1685)才是首倡在酒中加糖,形成瓶中二次發酵的人。
好吧~香檳魅力著實太誘人,無論歷史考究如何發展,基於民族情感與歷年恩怨,英法兩國這下子又多了一個吵不完的話題惹。
為了紀念對香檳釀造貢獻良多的本篤會修士Dom Pérignon,也為了抬升自家旗艦酒款的身價,Moët & Chandon酒莊特別豎立了一座Dom Pérignon雕像。
圖片來源:wiki
年代不詳的老明信片描繪了Dom Pérignon釀造香檳的情形。
明信片下方寫著Dom Pérignon découvrant la mousse,意即〝Dom Pérignon發現氣泡〞(Dom Pérignon discovers the mousse)。
不過並不符合實際狀況。老先生當年面對釀酒過程所產生的泡泡一開始苦惱非常,想盡辦法要消除它們。若以他的貢獻來說,他是提高香檳區葡萄酒品質的先驅,而釀酒則是修道院賺錢的好門道。 / 圖片來源:wiki
洛可可時代的宮廷宴飲歡樂氣氛中,少不了香檳助興。
2006年上映,講述法王路易十六瑪麗王后故事的《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電影中,王后與貴族們大肆啜飲香檳,營造出奢華氣氛,更突顯波旁王朝末期的頹靡腐敗。 / 圖片來源:網路
古今香檳有多不同?
除了看起來混濁的〝天然粉紅〞香檳之外,或許因為人類天生趨甜本性,以及中世紀以來,認為糖能治百病的崇拜思想,古人嗜甜的程度絕對超乎你想像。喝多了古代香檳,大概也離糖尿病不遠矣。
不只是現代常見的干型香檳,人家其實更細分成不同甜度。甜味不一的香檳又該如何搭餐?
關於認識香檳文化的第二課,本集要來輕鬆聊。
收聽節目的時候,再來杯香檳更好(舉杯~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0美學風格相對論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關於香檳的前塵往事、傾城面貌與風流逸聞,就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七集。
#IC 之音FM97.5《美學風格相對論》
**打里摺建築·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