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杜勒麗花園中(Jardin des Tuileries)的旋轉木馬。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色彩繽紛,伴隨著音樂與孩童笑語的旋轉木馬應該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旅遊歐洲,尤其是法國時,無論是大城市或鄉間小鎮,很常見到旋轉木馬的身影。
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出現的旋轉木馬,上方便是蒙馬特地標—聖心堂。
圖片來源 : 網路
200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中,有段情節就是古靈精怪的女主角在蒙馬特聖心堂與心儀男子的猜謎追逐遊戲,想必當時所有的觀眾都跟著一起揪心,期待他們最終相遇的那一刻。蒙馬特地標—聖心堂下方就有座旋轉木馬,它也伴隨著艾蜜莉身影譜出可愛的結局。
旋轉木馬起源甚早,最初是12世紀時阿拉伯國家和土耳其士兵把人垂吊在旋轉的圓柱上,一邊轉動一邊還要以武器攻擊標的物,作為訓練戰技之用。
十字軍東征期間,義大利和西班牙士兵見識到這些明明是練習卻無比認真激烈的武術競賽,於是稱之為〝小型戰爭〞,亦即義文〝garosello〞 和西文〝carosella〞,後來衍生成後來的英文〝carousel〞或〝merry-go-round〞,指的都是旋轉木馬。
隨著戰爭帶來的文化交流,這些土耳其人以人工旋轉木馬裝置訓練作戰技能,比如說在馬上敲掉手持長棍對手的帽子等方式,也被歐洲士兵陸續帶回本土發揚光大。
17世紀時,在法國拿旋轉木馬做為訓練貴族比武技巧,這時候還是由護衛手控,讓木馬上下晃動,比擬實際馬上作戰狀態,但又可避免珍貴的馬匹傷亡。
也是在此時,旋轉木馬開始有娛樂功能。依舊是由人力或動物牽引旋轉,但同時有樂團在旁伴奏,在歐洲各地宮廷中大受歡迎。既然從原來的實用功能轉變成歡樂效果,人們便開始越來越在乎木馬們外型,於是精緻雕刻與彩繪裝飾妝點騎上,甚至加入其他動物造型,讓旋轉木馬漸次形成今日樣貌。
一晃眼又過了數百年,19世紀初因為大量歐洲人移民到美國,也把旋轉木馬帶到美國去。目前認為美國最早的旋轉木馬在1850年出現在布魯克林地區,當時還被稱為〝飛翔之馬〞(Flying horse)。
另外工業革命也帶來很大影響,讓勞工開始有休閒時間,而重工業進展也連帶助益娛樂器材誕生;加上公園、遊樂園陸續出現,人們的娛樂需求更讓木馬們旋轉得更雀躍了。
另外19世紀中期,美國的旋轉木馬因為加入蒸汽動力,發展出與歐洲截然不同的形式,變得更為大型厚重,到了19世紀末,人類的生活因為電力發展而大大改變,不僅出現可以長時間點亮的電燈泡,就連旋轉木馬都開始以電力支援。這股熱潮,因為二戰期間,工廠和勞工都投入戰爭而消退,古典旋轉木馬的許多精細配件,也就此佚失。
細數旋轉木馬發展歷程,也等於是歐美文化史的另類縮影,這些木馬不只是在圓盤上無限迴圈的娛樂器材而已。下次再遇見它們,或許也會讓你想像起,為了捍衛領土安全和宗教信仰而不惜決一死戰的遙遠中世紀。
18世紀位於市集中的旋轉木馬18世紀位於市集中的旋轉木馬,旋轉同時左方還有樂手伴奏,完全是 Live演出啊~
圖片來源 : 網路
1876年在紐約Coney Island。
圖片來源 : 網路
1909年在紐約Coney Island的木馬裝飾型式。
圖片來源 : 網路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