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類型和數量,以及密集程度與質量,都代表當地文化素質和特色表現。一方面是城市發展部分縮影,另一方面則是當地居民品味養成的一環。
紐約博物館和美術館群主要分布於中央公園南半部鄰近區域,就是所謂的上東城。其中又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規模最為宏偉龐大,也是初次到訪紐約者必訪之地。
比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成立起源最早是來自於民間力量,並非借助政府之手。
從巴黎起頭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輝煌建館歷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法國巴黎。
當時法國已經是世界藝術發展中心,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所領導的寫實主義帶起現代藝術風潮,連帶刺激印象派崛起。法國最早的公眾博物館「盧森堡博物館」(Musée du Luxembourg)與羅浮宮早已於18世紀末起開放多時。而巴黎才剛經過城市大改造,市容重新整建煥然一新,迎來現代樣貌。
一群待在巴黎的美國人生活在這座古老又新穎的城市,啜飲咖啡歐蕾和香檳,浸染藝文氣息,感受巴黎藝術改革的活力,同時,感慨於美國缺乏大型藝術機構,一般民眾根本無從欣賞精緻藝術。
於是乎,就在嗑完一鍋勃根地紅酒燉牛肉,加上喝到飽的勃根地香貝丹(Gevrey Chambertin)特級園催化之下(並沒有),愛國情操翻湧而生。促使他們拍桌決定在美國建立「國家藝術機構和美術館」,分享與推廣藝術資源,好將藝術之美和藝術教育帶給美國大眾。
這些美國人不是隨便說說,或者只是出一張嘴跟藝術沾到邊而已。
最早提出這個主意的律師約翰・傑伊(John Jay,1817-1894)登高一呼,從法國回到美國後便著手迅速推進了這個項目,召集了一群社會菁英,包含公民領袖、商人、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和慈善家加入。
非常有效率地,約莫4年後,1870年4月13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紐約曼哈頓正式成立。
樂捐藝術品
凡事起頭難,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是如此。
它最初的位置僅僅是在第五大道681號一棟大樓裡,感覺比較類似私人藝廊。同年11月20日,才獲得第一件館藏,那是個羅馬石棺。直到1871年,陸續收錄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等歐洲古代大師作品共174幅歐洲畫作。
待到10年後,也就是1880年左右,博物館終於在第五大道和第82街的現址向公眾開放。此後,隨著館藏規模和參觀人潮日益增加,整體建築開始迅速擴展。目前主建築物面積約有8公頃,展出面積有20多公頃。館藏超過200萬件藝術品,整體規模相當驚人。
重點是,不像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館藏許多本是國家所有,成立之初便具有收藏基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藏一開始則是來自於眾人出錢出力與各種捐贈。
若是真要進行殘酷比較的話,或許我們可以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值得撥瀏海的一點,便是獲得藏品的管道,不偷不搶,光明正大。當然後來也有發生誤購贓物或其他藏品來源爭議,但都無關成立初衷,所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丹鐸神廟(The Temple of Dendur)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大件的收藏品,也是埃及地區以外唯一一座完整的神廟。
圖片來源:Junie Wang
小氣鬼超大方捐款
大都會取得藝術品的管道主要為餽贈和購買。這些捐贈者之中,美國富豪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簡稱J. P. Morgan,1837-1913)與小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1874-1930最為知名。
然而大都會創館以來最大一筆捐款卻是來自於羅傑斯基金(Rogers Fund)。這筆鉅額款項為紐澤西州的火車商人雅各布・S・羅傑斯(Jacob S. Rogers,1842-1901)遺產,金額高達500萬美金,相當於2011年的1.7億美金。
就說人家真的是由民間大力支持。
羅傑斯捐款如此慷慨,想不到他卻是一個公認的吝嗇鬼和厭世者,還被形容為完全不具備人類情感的傢伙(到底是有多機車?!)。當然他也是終生維持單身。
雖從1883年開始,每年來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但羅傑斯很可能從未認真參觀過這些藝術品,就連館方當時也都不知道這傢伙多麼有錢,更無法想像他會捐出這麼一大筆錢。
直到去世時,羅傑斯只留給姪子一筆小錢,其餘資產,除了房地產之外,通通拿來成立基金會捐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紐約的有錢倫來說,捐款通常會用於直接購買藝術品或是興建建築物,這樣才能昭告天下。而基金會的形式自然低調得多,甚至不為人知。
好想知道這位當初做人失敗、人緣很糟的火車機械廠老闆羅傑斯杯杯到底在想啥?憑著這一筆遺產餽贈,光靠基金會的利息已經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購入許多藝術珍品。
這也是富豪的氣度。
比起那種對社會貢獻有限,興建美術館看起來似乎是用來自嗨、炫富、包裝,順便幫自家建案行銷的「富貴要人幫美術館」,高下立現,就不用多說了,嗯。
美國人救了印象派
除了宏偉的古埃及、兵器、中世紀文物和古典大師畫作等各類收藏,其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擁有相當可觀的印象派作品。
法國1870年遭遇普法戰爭慘敗,為了清償鉅額賠款,導致國內經濟低迷好幾年。印象派畫家生不逢時,剛好遇上這種這種尷尬期,原本畫風太前衛已經很難賣,現在銷售更是慘淡。幸虧遇上品味新潮的美國倫出手購入,無形中為印象派畫家打開了生路。這也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其他美國美術館擁有許多印象派作品的原因之一。
美術館警衛就像燈塔
但是像大都會博物館這般占地廣大,藏品眾多,該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好好逛個夠?
因為這類大型博物館通常會有好幾個特展同時進行,首先,在官網上做功課很重要。
一進門便直衝服務台拿地圖,然後再詢問這些特展展覽室的路線和方向,接著往前邁進。這是最省時的方法。當然途中可能又被哪一件藝術品給吸引很難說,不過倒不用太擔心迷路的問題,因為館內到處有警衛和設有義工的服務台可以提供訪客問路。
哈哈~對啦,雖然去過那麼多次,本倫還是常常處於既興奮又迷路的狀態,所以一定要善用資源啊。
更何況,警衛們雖然主要肩負維護參觀秩序和藏品安全的責任,但許多時候,他們更像是茫茫展品裡的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從迷茫路途尋找方向。
其實警衛之中臥虎藏龍,有些甚至具備深厚藝術涵養。何況日日與藝術品朝夕相處,很難不因此從中感受到美的力量,無論平靜或熱烈。甚至依據人生閱歷、學習所得或每日心境,領略也會各有不同。比起偶爾來亂的訪客,相信他們有更多機會親近這些珍貴館藏。
要是可以,我也想去應徵。
學習的開始是陪伴。無論你現在聽得懂多少,只要持續親近,總會持續滋養人生。美感須從幼時培養。
圖片來源:Junie Wang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作者派翠克・布林利(Patrick Bringley)曾擔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警衛整整10年。在那之前,他原本任職於人人羨慕的《紐約客》雜誌,卻因為哥哥罹患癌症於26歲那年不治身亡,使得他辭去工作,來到博物館,試圖從充滿美的氛圍裡尋求撫慰與寧靜。
成長於芝加哥,布林利對於藝術的纖細敏感來自於大學時副修藝術史的母親,以及具有音樂才能,任職於銀行的父親。從小母親帶著兄弟倆前往「芝加哥藝術學院」時,總是訓練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藝術品。
待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同展間輪調的日子,布林利以他敏銳觀察力、廣博藝術涵養與旺盛好奇心,為我們開啟另一扇走進博物館的大門。不僅是親密細膩,優美詩意的描述,也傳達外人不易得知的實際管理情況。
例如,休館日是超過2000名員工從各部門現身的大日子。包含策展人、技師、裝配工人、水電工和油漆工…等等,都是趁著這天趕忙進行營業日無法完成的工作。這一天也是休假員工善用福利,帶著家人來包場逛博物館的好日子。所以博物館休館日其實很忙碌的啊~
湊熱鬧也要看門道
布林利也帶我們解讀藏品編碼。從此,解讀藝術品還能跟著一起看門道,又是一種樂趣。
關於鮮為人知的小氣鬼羅傑斯故事,正是布林利發現藏品編碼到處出現羅傑斯基金(Rogers Fund),才特別在書中提及。就是因為太有趣,本倫於是跟著繼續挖下去。下一次再前往拜訪,我也要來算算那一天遇見了多少羅傑斯的陰魂…欸,愛心。
充實知識、涵養美感、開拓視野,是博物館重要的公共教育功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療癒了布林利,他的文字也柔軟了我們的心靈。
時而感性傷懷,時而幽默詼諧,觸角廣泛,觀點通徹,《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值得細細閱讀,好好享受。
掃描QR CODE就能連結到書中所提藝術品,太貼心。
圖片來源:Junie Wang
抽獎贈書活動來惹
感謝 時報文化 提供 #2本《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給大家
◆贈書活動參與方式:
#留言:留言內容需節錄一段本貼文讓你最有感的文字,或者,分享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相關的感受或參觀經驗。字數不限但意思要完整。
◆贈禮:《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實體書一本,共2名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4/08/19周一(臺灣時間)
◆注意事項:
1.得獎名單於2024/08/21周三公布在本文留言區
2.中獎人請於2024/08/24周六前,以臉書私訊回覆至「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粉專」,並提供電話、地址與姓名,接下來會由時報文化處理寄書事宜。
3.逾期視為棄權,無法補寄。
4.書籍寄送地區僅限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海外的捧油們可登記在台親友地址。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4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