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倫(Haarlem)地處荷蘭西部,從1630年代就以鬱金香交易聞名,世界史上首度經濟泡沫事件-『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的震央就是在此。當時由於人們瘋狂搶購來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稀有鬱金香品種,導致鬱金香球根飆高至天價,甚至某些高級品種單一球根就與一棟大宅同價。然而人為炒作終是物極必反,僅短短三年,神話破滅,球根價值僅存最高點的百分之一。
後來幸虧搞得全荷蘭混亂至極的『鬱金香狂熱』就像泡泡般迅速消逝,並未對國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荷蘭著名的『黃金時期』持續發展照樣燦爛。
2017年上映的電影《慾望鬱金香》(Tulip Fever)就是以17世紀荷蘭『鬱金香狂熱』為背景,藉由嫁給富商的貧寒孤女、渴望子嗣的中年富商,以及為了賺錢投入鬱金香炒作的窮困畫家,交織出那個年代形象鮮活的寫照。
可惜對於『鬱金香狂熱』現象描述得不夠深入,但女主角Alicia Vikander照樣又美又能演,有空時還是可以把電影找來瞧瞧。
直到如今,哈倫依舊以種植和貿易鬱金香聞名,除此之外,它在黃金時期也是亞麻和絲綢的生產、貿易重鎮,尤其因為亞麻織品工業極為興盛並獲利豐厚,讓整個城市蓬勃發展。這個關乎城市命脈的重要產業,深深影響市民生活,自然也成為畫家取材對象。
荷蘭畫家黃金時期的風俗畫家-奧斯塔德(Adriaen van Ostade,1610-1685)向來擅長描繪農民、工人百態和田園風光,場景包含鄉村市集、鄉間旅館、家庭場景、農務勞動…等等。他的一生多半在哈倫度過,因此亞麻織工的生活樣貌對他來說再也熟悉不過。
這幅《在織工小屋中閱讀新聞》(Reading the News at the Weavers' Cottage,1673)就是奧斯塔德真實傳達織工寧靜日常的作品。
奧斯塔德60歲以後創作的水彩作品,綜合他一生所學,兼具質量,因此市場需求量也很大。畫面後方的織布機表示了男主人亞麻織工的身份,那時候,只能男人才能參與這份工作。
《在織工小屋中閱讀新聞》(Reading the News at the Weavers' Cottage)
Adriaen van Ostade,1673
Pen and brown ink, watercolor, white heightening, traces of graphite; framing lines by the artist (?) in brown ink and gold
24.4 x 20.2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YC
圖片來源:The Met
畫面中可以看到有個大叔坐在籐編椅子上,閑散地靠著椅背閱讀新聞,站在門邊的那位男子可能是他的朋友,身邊是他的妻子正在餵食小孩。無法確定當下時刻,但透過氣窗露出的一方蔚藍晴空便知道,這天是個好天氣。
在天氣瞬息萬變的荷蘭,陽光多麼珍貴啊!於是拉把椅子坐在門口,享受斜斜射入屋內的溫暖光線,一邊有家人陪伴,同時又可以跟朋友討論新聞或閒話其他,這應該是最愜意的時刻了。畫面後方的織布機表示了男主人亞麻織工的身份,那時候,只能男人才能從事這項專門技藝。
室內簡樸凌亂的器物和擺設透露出這家人生活並不寬裕,但藉由奧斯塔德的清新水彩筆觸、和煦流光和宜人色調,讚頌亞麻紡織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為織工們的生活增添了詩意。而這,向來是他的作品最引人之處。
早期受到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影響,奧斯塔德在作品中使用強烈明暗對照法,描繪農民閒暇放蕩玩樂的情景,後來對象則變得較為多元。因為畫風和主題受到歡迎,隨著荷蘭經濟越來越繁榮,奧斯塔德的事業也更欣欣向榮。多產的他大約曾創作出九百多幅作品,倖存約800多幅,數量相當可觀。除了風俗畫,他還從事肖像畫、靜物畫以及版畫,在當時甚至被認為是繼林布蘭之後,最重要的荷蘭版畫家。
奧斯塔德的水彩作品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創作於1670年以後,也就是他年過60歲之後的作品,此時他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無論線條或色彩都相當流暢動人。再者他還試圖透過水彩複製出油畫的效果,廣受人們喜愛,讓這些水彩作品在市場上受到熱烈歡迎。
在整個1600年代,荷蘭人對這種圖畫的喜愛程度不斷提高。到17世紀末,畫師開始精心製作色彩豐富的作品,並大量販售這些精美的小幅圖畫。
奧斯塔德活潑的筆法生動呈現農民歡樂的節慶現場,同時成功運用水彩的媒材特質。他那輕薄透明的洗色技巧使得紙張的白色從顏料中透出,顯得色彩更輕盈具有層次。鮮豔色彩營造出明亮陽光灑滿整條街道的效果,似乎還可感覺微風輕撫而過。細膩柔和色調為農民生活賦予精緻氛圍,就是這般動人效果吸引了當時的收藏家。
奧斯塔德的農民主題畫作相當多,裡頭也經常重複某些元素。《小鎮街道上的農民節慶》採用對角線構圖,兩條對角線的交錯中心點就是主要人物。畫面前方背對觀者的吸煙者,以及偏左側那位正伸腿暢飲的大叔,都常出現在他其他作品中。
《小鎮街道上的農民節慶》(Peasant Festival on a Town Street)
Adriaen van Ostade,1674
Pen and ink over watercolor and gouache,20.3 × 31.4 c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圖片來源:The J. Paul Getty Museum
看起來應該賺很多的奧斯塔德後來以75歲高齡去世,巧合的是,他身後就是由黃金時期最後一位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負責主導奧斯塔德工作室的畫作銷售→人家維梅爾本來就是個畫商兼客棧老闆啊,除了經營生意混口飯吃,養活家裡的一串小孩之外,畫畫只是副業而已,然後畫技太高超而名揚青史可能也是不小心。
荷蘭果真地方不大,這些藝術界人物扯來扯去都會有所聯繫,奧斯塔德跟林布蘭、維梅爾之間的微妙關係就是如此。
《廚房景象》中有兩個農民就著廚房裡的小桌,正在享用荷蘭最典型的食物-鯡魚(herring)、麵包和一大坨奶油。坐姿很還豪邁的右邊那位,甚至把木桶翻過來,一屁股坐上去。
這是由奧斯塔德的學生-杜薩特(Cornelis Dusart,1660-1704)所作,當時奧斯塔德已經不在人世。杜薩特算是奧斯塔德的得意門徒,在師父去世之後,也負責扛下整個畫室的業務。由於認真追隨師父腳步,杜薩特也畫下許多動人的農民生活情景,但青出於藍,杜薩特在技巧和人物風格部分更為優雅精緻。
《廚房景象》(Kitchen Scene)
Cornelis Dusart,1687
Black and red chalk, brown, gray, blue, yellow, red washes
26.8 x 22.5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YC
圖片來源:The Met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