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來吃去都是哥倫布
你可以想像沒有薯條和番茄醬陪伴的麥當當套餐、缺了番茄醬的義大利麵和披薩、沒有紅豆和花生的湯圓、少了地瓜的地瓜球,沒有玉米的烤玉米,或是缺了辣椒的臺灣牛肉麵嗎?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滋味,其實都跟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有關。
1492年10月12日清晨,哥倫布帶著他的船隊登陸巴哈馬,此時,他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亞洲,卻怎麼也沒想到,從此開啟歐洲舊大陸與美洲新大陸的密切交流,並且大大改變了世界歷史運行的軌跡。
歐美物種廣泛交流的威力從1492年在巴哈馬引爆之後持續到現在,早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裡,也可說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教授將這個現象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
「哥倫布大交換」最顯著的影響在於生物性的改變與威脅。遠在亞洲的我們,比起美洲原住民幸運得多,躲過了外來疫病造成的滅頂之災;然而隨之傳入的美洲植物,卻毫不客氣地植入生活,影響之深,早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
許多平日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馬鈴薯、玉米、豆類、花生、地瓜、南瓜、鳳梨、木瓜、芭樂、酪梨、番茄、辣椒、巧克力,通通源自美洲新大陸。日常飲食若是少了這些美洲好朋友,會變成什麼樣?
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畫面上方的煤油燈是唯一光源,主要色調為陰暗沉重的灰色、褐色和藍色。構圖大膽用色微妙,精準傳達出窮苦農民粗糙簡陋的餐食和生活環境,可說是他早期最佳作品,不過卻即將成為絕響,因為接下來他要去巴黎跟著印象主義擁抱繽紛色彩了。
《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85
oil on canvas,82 x 114 cm
Van Gogh Museum
圖片來源:wiki,public domain
馬鈴薯也是哥倫布
這件事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也在作品裡告訴我們。
儘管他是個為了畫畫而廢寢忘食,因為長期酗酒、飲食不定和蛀牙導致胃病嚴重的傢伙。欸不是,你們荷蘭薯條+各種濃郁醬料明明肥滋滋超邪惡啊~
梵谷在1885年春天創作了這件藝術史上最知名的馬鈴薯《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是他早年最精彩的代表作。
1885年三月,梵谷老爹剛因心臟病去世後不久,梵谷來到荷蘭南部布拉班特(Brabant)的紐南(Nuenen)小鎮進行創作與研究。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傑出的人物畫家,他捕捉當地農民最真實不加矯飾的面貌,甚至跑到一位農民德・格魯特-範・魯伊(De Groot-van Rooij)家裡,觀察人家的生活樣貌(順便蹭飯),畫下100多張各式各樣的肖像素描和兩張油畫。
畫面裡的農民於晚餐時刻準備水煮帶皮馬鈴薯,搭配咖啡一起食用。
咖啡原產於非洲,也是外來產物。在法國最早是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由土耳其大使介紹給法國宮廷。本來只供給權貴享用,後來擴散至民間,咖啡館開越多,到了19世紀已經變成全民飲料,所以即使是普通農民也可以天天喝咖啡。
這個時期馬鈴薯在歐洲已經廣受歡迎,各國政府都推廣種植;然而在此之前,歐洲人以為馬鈴薯帶有毒素還會引起痲瘋病,因此頂多只把它當成豬飼料。一直要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因為飢荒之故,馬鈴薯耐寒又高產量的特性,正好解救許多嗷嗷待哺的老百姓。
所以,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夜市遇見哥倫布
另外,藉由19世紀德裔美籍畫家伊曼紐爾・洛伊茲(Emanuel Leutze,1816-1868)作品《哥倫布晉見女王》(Columbus before the Queen,1843),以及美國畫家詹姆斯・皮爾(James Peale,1749-1831)作品《靜物:苦瓜和蔬菜》(Still Life: Balsam Apple and Vegetables,ca. 1820)都可以見到哥倫布對世界物種交流的影響。
暫且不論當初哥倫布究竟是冒險勇氣多一點?或者受到貪婪殘暴所驅使?但他橫越大西洋的航程已經徹底扭轉歷史發展的軌跡。
就連我們臺灣的飲食面貌也因為「哥倫布大交換」大為不同。
要是沒有哥倫布,麻辣鍋、泰國菜和印度菜就不辣了,鹹酥雞、滷味、雞排和牛肉麵也不能加辣,湯圓少了花生口味,花生豆花更沒得吃,玉米濃湯缺了玉米、木瓜牛奶沒有木瓜,還有鳳梨苦瓜雞也難產,一大串簡直族繁不及備載。
臺灣夜市是最能看見「哥倫布大交換」威力的一道窗口。只要鑽進夜市逛一圈,到處都能看到哥倫布的冤魂,欸,影子四處飄蕩…
歡迎大家提供小吃本倫照片彼此傷害。
19世紀德裔美籍畫家-伊曼紐爾・洛伊茲(Emanuel Leutze,1816-1868)以塑造哥倫布為落難英雄的形式,畫下他被銬上鐵鍊晉見伊莎貝拉女王和國王時的情景。
哥倫布有沒有這麼無辜很難說,何況他的到來造成美洲原住民人口大量傷亡。但是「哥倫布大交換」的威力絕對非常強大。許多我們平日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馬鈴薯、玉米、豆類、花生、地瓜、南瓜、鳳梨、木瓜、芭樂、酪梨、番茄、辣椒、巧克力,通通源自美洲新大陸。這些食材根本從頭到尾都出沒在夜市裡啊~
《哥倫布晉見女王》(Columbus before the Queen)
Emanuel Leutze,1843
oil on canvas,97.9 x 129.4 cm
Brooklyn Museum
source:Brooklyn Museum
美國畫家詹姆斯・皮爾(James Peale,1749-1831)這幅《靜物:苦瓜和蔬菜》靜物畫裡,除了有原產於非洲的苦瓜和秋葵,還有來自美洲新大陸的番茄和南瓜。
皮爾是美國靜物畫傳統奠定者之一,皮爾是美國靜物畫傳統奠定者之一,在此以充滿實驗性的方式,採用鮮豔色調呈現蔬果奢華豐美的風貌。
從相距遙遠的原產地再匯聚一堂,熱鬧呈現於皮爾筆下,可見得18世紀因為「哥倫布大交換」之後,透過航海、貿易等各種管道,各地物產已經自然而然融入老百姓生活中。
結論:美洲+非洲=鳳梨苦瓜雞
《靜物:苦瓜和蔬菜》(Still Life: Balsam Apple and Vegetables)
James Peale,ca. 1820
oil on canvas,51.4 x 67.3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ource:The Met,public domain
關於「哥倫布大交換」的顯著影響,以及結合世界史、飲食文化史和藝術史的許多好玩事,通通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08集。期待你一同加入來好好吃哥倫布!
#哥倫布 #哥倫布大交換 #臺灣夜市 #小吃 #番茄醬
#馬鈴薯 #烤玉米 #地瓜球 #甘草芭樂 #木瓜牛奶
◆首播 08/24(六)09:00-10:00
於 #好家庭聯播網 臺北、臺中同步播出:
臺北「 #Bravo」 FM 91.3
臺中「#古典音樂台」FM97.7
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program/program/info&program_id=63&program_time_id=4769
◆自首播後一小時,08/24(六)10:00起,可至古典音樂台官網「#精選節目」收聽重播。
「#精選節目」點這裡: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choice/program_detail&choice_program_id=340
歡迎隨時收聽。然後一直聽一直聽~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建議電腦收聽,音質較佳)
https://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program/program/info&program_id=63&program_time_id=4769
#古典音樂台 #Bravo
#美學風格相對論
#打里摺建築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4美學風格相對論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若需分享請完整分享註明出處》